|
|
|
|
2003年10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播发了旬阳县神河镇王义沟村农民陈彦坤、背负沉重的债务,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德”行,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七位老人的事迹,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一、撑起一个特殊的家 神河镇王义沟村,依偎在大巴山的怀抱中,山大沟深,是旬阳县较为偏远的穷村之一。在大安山脚下的夹沟边,零星的散居着几户农家,陈彦坤现住的9口之家便在其中。陈彦坤的妻子袁治纯刚过而立之年,就已疾病缠身,10岁的儿子正就读小学五年级;除了陈彦坤63岁的父亲,61岁的母亲和74岁的本门老哑巴爷爷外,家里还有三位老人:74岁的罗怀满是位盲人,73岁的龚仕莲常年哮喘,52岁的陈海军因有小儿麻痹症走路都不稳。家中惟有陈彦坤一个年轻健壮的劳动力。而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还要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的衣食住行劳碌奔波。这么沉重的担子,使年纪轻轻的陈彦坤额头上过早地印下了深深的皱纹,这些皱纹隐藏着他所有的酸甜苦辣。 1994年农历春节刚过,陈彦坤与袁治纯即将结婚,家中的父母弟妹和哑巴爷爷,都在忙着为他操办婚事。一天,村民组长找他商量:一组沟边老综合场里住有四位孤寡老人,无依无靠没人照料,全组确实没有人能够靠得住。大家都认为他人品好,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希望他能搬过去与老人同住,算是协议性的承包养老,条件是把那4.5亩承包地归他耕种。 陈彦坤与家人反复商量,并征得未婚妻同意后,便于1994年2月迁到了“新家”。从此之后,他就带着“全家”开始了艰难的生活。家乡虽说青山绿水,但也因为山大沟深、光照不足,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便。雨多了潮湿雾气重,气温低,秋作物被“秋封”后不能成熟,玉米甚至得连皮吃;因为山陡地薄,不保墒不耐旱,没有引水灌溉条件,只是靠天吃饭,三天无雨算小旱,五天没雨即是大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每年总有两三个月闹粮荒。自从走进这个“五保家”,陈彦坤到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里借粮便成了常事,每年差不多都要借千八斤粮来填肚子,来年再打工挣钱买粮食偿还。 吃饭问题的发愁还不算,更愁的是一家老老小小挤在60多平米破烂不堪的石板房里,地方狭小不说,遇着雨季,外面大雨屋内小雨,外面雨停了屋内还在滴水!床上、灶上摆满了接漏水的盆盆罐罐,就这样艰苦的居住条件,一直维系了五年……1998年,家中领养的孤寡老人陈怀金因肺气肿病而死。已是十分困窘的他,不得不举债安葬死者,一个丧事下来他又背上了3000多元的外债。 这样贫穷的生活状况,总不是办法,陈彦坤瞧在眼里急在心上,而且房子再不修缮眼看就有坍塌的危险,只有苦干才能改变眼前的现状。夫妻俩便起早贪黑开始自己建房,挖土和泥,倒砖烧窑,开山取石,平整庄基,抬石磊墙……。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苦干至1999年,他们终于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三间近百平米的平房。虽然新增了7000多元的外债,但全家老小有了不漏水的新房,也让陈彦坤夫妇有了些许安慰,总算不会在雨季里担惊受怕了。 有了新房,但债务越背越多。为了还债,2000年初,妻子一人到河北去打工,又不幸得了多种疾病,先后在旬阳、湖北十堰、西安等多家医院治疗,做手术,两年间又花费了13000余元,直到现在还常年用药,干不了重活。但她对老人端茶倒水依然如故,用村民的话说:“他们对老人的孝敬,那是众所周知的,本地人没有不服气的!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老家,妹妹出嫁后,只有弟弟来照料三位老人。2002年,23岁的弟弟因患精神病死亡,剩下三个孤苦无靠的老人。这对他来说,真是雪上加霜。他别无选择,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自己家三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就这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这对陈彦坤来说,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许多,但他很坚强地说:“人都要老的,老了就得有人照顾。只要妻子不倒下,老人的身体好点,苦难终究会扛过去的。人活着,就要有德性,自己再苦再难也不会丢开以前的承诺,只顾自己的小日子。” 在村上,问起陈彦坤领养孤寡老人的事,有口皆碑。村民袁学珍说“这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做到的!” 二、情注弱势群体 王义沟村,地处大巴山腹地,山大沟深,贫困户占了相当大的数量,全村仅娶不到媳妇的光棍就有25个,鳏寡孤独的五保户有18家,这对一个村里的“当家人”来说无疑又是一种无形的压力。陈彦坤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种养殖业,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一方面尽力解决生活困难的贫穷村民的问题。 他义务领养孤寡老人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里播出后,感动了全国各地的热心人,先后收到50多人从外地分别寄来的120余件衣服和3000多元现金,旬阳县民政局也资助了1000元现金,所有人都知道这些钱并不多,但总能暂缓解一下他家的困难。可他却惦记着全村比他更困难的贫困户和五保户。他把寄来的衣服整理分类后,除了给老人们留下日常换洗衣服外,其余的全部送给了村上其他特困户和五保老人,让他们也同时感受社会的温暖。 曹进生也是王义沟村七组的一个贫困户。50多岁的光棍汉,家里母子二人生活,母亲已近80岁,住在两间近百年的破旧土房中。2003年遭受长期连雨和暴雨侵袭,地基下滑,房子出现裂纹面临坍塌的危险。当陈彦坤发现该户险情后,立刻组织本组群众帮助曹进生搬离危房,妥善安排在其他农户家中。之后,他一边请求镇党委、政府的资助,一边守在施工现场,指挥群众义务帮建,仅半个月时间,就重新建起两间土木结构的新房,解除了这个特困户无力解决的困境。一向倔强的曹进生说出了一句暖人的话:“既感谢党的关怀,多亏了陈支书的帮助,救了我们母子一命啊!” 2005年的连续暴雨,造成王义沟村5家房子倒塌、15户危房。在上级的关怀和救助下,陈彦坤带领村两委班子,逐户落实帮建责任,去年春节前新建了完工9户,加固维缮了11户,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寻求贫困“五保”老人的生活依靠,是陈彦坤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一直思考的问题。2003年,旬阳县民政局实行并户赡养的办法出台后,陈彦坤积极物色并户对象,并逐家上门了解情况。老人愿意并入谁家,哪家又愿意承担,了解情况后,他当起了并户的“红娘”。根据各家各户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办法,使得现在全村12户五保被并入“新家”。 罗怀彦,一个58岁的光棍汉,又有些痴呆,开始无人敢承担。他在广泛征求村组干部和村民意见后,认为本组居住较近的袁学田比较合适,袁家4口人,父母都已去世,家里生活宽裕。于是他多次找袁学田谈心,以自己领养孤寡老人的感想说起,终于感动了袁学田,使之最终将罗怀彦接入家中,在生活上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伺候,同桌吃一样饭菜,衣服常常换洗等等。短短几个月后,罗老汉变的精神多了,还能帮助干一些农活了。 三、汗洒穷山沟,光辉照后人 陈彦坤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面对村民的贫困压力,他从没有退却,总是迎难而上。谋实策、出实招,一步步迈出坚实的步伐。2003年春从抓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动员群众种烟、栽姜、兴桑。全村栽烤烟250亩,虽受了点旱灾影响,产值仍达10万余元;栽黄姜610亩,当年采挖400亩,产值实现40多万元;连片植桑200亩,养蚕60张,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又组织劳力外出劳务85人,当年拿回劳务收入80多万元,经多方努力,当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多元。国家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又实施退耕还林100多亩,发展二花、青竹等后续项目;又自掏腰包,赴岚皋县参观考察魔芋生产储备项目,为村民的脱贫致富不停的奔波…… 要想改变贫困面貌,必须改变基础设施条件。全村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修通了12公里入村主线公路。不料2006年一场暴雨,差不多冲毁了一半的路基,村民们心疼地哭了,村干部们也很消极。陈彦坤深深的明白,伤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于是他擦干眼泪,同其他村干部一起边查灾情,边制定修复方案。又争取了上级资助8000元,组织劳力100余人,大战一个多月,重新补修了全村的公路。之后,又趁热打铁筹资了1.2万元,建起一座便民桥。2006年他积极申报争取政府立项,并号召村民集资投劳,终于把12公里的泥巴路铺成了水泥路面。 路虽然通了,但信息仍然不便,陈彦坤又与电信部门联系,不仅接通了程控电话和无线电话,而且也架设了移动电话基站,现在的村民家家用上了电话通信,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这些,都为王义沟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