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一种憧憬式的奢望。然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发展,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已经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的今天,乡村五保老人的生活状况却依然很艰难,很大一部分居家养老的农村孤寡老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还在为自己的“广厦”发愁。从事多年民政工作的马安成同志把这些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巧妇无米也成炊。 新的五保供养条例出台后,在2006年,为使那些农村五保老人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人民政府开始启动“农村五保户安居工程”。马安成同志从国家的救助制度上看到了拯救这部分贫困老人的希望,决心借此机遇创办一所敬老院。他立即着手策划敬老院的立项工作。首先在镇党委会上宣传创办敬老院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争取得到党委会全体成员的支持。然后带上立项报告到民政部门去筹措资金。县民政局长一看申报项目的预算资金将近40万元,觉得他的方案做的太大,如果放在小乡镇可以同时搞两三个小型安置点。就推辞说:“你要真能办起来,就先自己筹备资金干,如果验收合格,我们就给你拨款,验收不合格,就不能列入项目计划。”马安成知道这是老局长在将他的军,只要稍有迟疑,或者怕担风险,这个项目报告就算泡汤了。他将计就计,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局长是怕把钱给我了,事情却办不成呀,那你就等着瞧吧,先不要国家一分钱,等我建好了敬老院,你再来验收拨款,到那时候可要说话算数!”局长反而被他的激将法推到了前台,只好说“那就一言为定。你要自己先想办法垫付起动资金。” 马安成同志回去后给镇党委汇报了情况,大家开始有些畏难情绪,担心搞不好,就会给镇财政增加新的负债,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敬老院是一件非办不可的棘手事情,又看到马部长的坚定态度,也就支持他的建议,表示全权委托马安成抓好这件事情。 创办敬老院的事情定下来以后,马安成积极物色寻找承包人,可是接触到工程队,具体协议就谈不下去了。工程队都觉着政府的工程利润本来就低,质量要求又高,欠账更是难于讨要,更别说一点启动资金都没有,还需全靠自己完全垫款,傻瓜都不愿意干。无奈之下,马安成跑到街道社区,千方百计说服了社区居委会将闲置的一处房产,借给镇上办敬老院。这个方案取得成功后,一下子把新建变成了修缮改造,大大减轻了了总投入资金的压力,难度就小的多了。他又找到一位懂基建的老村干部,耐心说服,请他出山负责把工程做下来。凭着几十年共事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友谊,加上这位村干部善良的本性与爱心,终于谈成了承建敬老院的工程,可老干部提出自己只负担工人工资底垫的部分,赊欠材料所有欠条都要镇领导签字。为了给这位村干部吃下定心丸,马安成同志当即表态:“所有赊欠材料和办院设施,用我家的房产和老婆的店铺做担保,我来签字总该行吧。”就是这样,敬老院建设才算正式动了工。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马安成吃住在工地,和工人们一同起居,给工程队跑后勤搞服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总算把一座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相当规模的敬老院建起来了,43位五保老人首批迁入了新居。市县两级联合检查验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建设敬老院的工程预算资金,也依照决算情况及时划拨到位。民政部门并且承诺逐步划拨资金,分期投入把借用社区的房产权买断,使这些孤寡老人有一个幸福永久的家园。 家长般的责任。 敬老院开院以后,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因为敬老院经费还不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人员的工资无从开支,请炊事员已经增加了支出费用,无法再承受专职院长的工资。于是马安成同志又被镇党委任命为敬老院兼职院长。 这些入院的孤寡老人,大都是在外面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弱病残,不仅行动不便,而且非聋即哑,连正常的言语沟通都十分困难,再加上他们生活懒散惯了,无组织,无纪律,又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多数个性孤僻,心胸狭隘,不愿意忍让,不善于合群。常常因为一些小事纠纷不断,冲突迭起。马安成万万没有料想到,摆在面前的会是这样一个糟糕的状况。他觉得做好一个敬老院长,要比担任武装部长的工作压力更大。但也只有迎难而上,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 他经过苦思冥想,认为解决复杂的问题,往往是最简单的办法。决定在敬老院实行“军事化管理”。第一步按照居室编组,让院民自由结合,再注意把老小强弱搭配适当,尽量把能住到一块的编在一个居室里,一方面让他们互相能够照应;另一方面减少矛盾纠纷频率,防止以小欺老,恃强凌弱;第二步采用院民无记名投票方式,民主选举每个居室的室长,实行室长负责制,让他们能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第三步在院民中间,建立了以两名老党员和一名老复员军人为核心的院务会,完善院内组织体系,逐步把院民由单个的“自然”人,一步步转变成集体家庭的“单位”人;第四步规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起床、熄灯,一日三餐及其休息、娱乐,每周两次集体学习,一次院务会议,一切依照规范制度办理;第四步强化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气。每天早起打扫卫生,院子里的卫生按居室划分成门前三包责任区;坚持督促每天早洗脸,晚洗脚,身上衣服着装,夏季两天换洗一次,冬天每周换洗一次,春秋4天换洗一次,每周晒两次被褥,室内地板、用具每天至少擦洗一次。马安成像对待小学生一样的严格要求每一位院民,每天早晚两次检验查看,毫不懈怠。每次讲评院民日常生活起居表现和纪律,最差的名字上小黑板公布以示惩戒,表现最好的奖励水果糖、茶叶或者纸烟,以示奖励。一个月时间就立见成效,使原本邋遢、慵懒的孤寡老人们,很快养成了守纪律,有礼貌,讲卫生,讲团结的好习惯,就这样一个四十多口人共同生活的,和谐、文明的大家庭诞生了。 儿子般的亲情。 自从敬老院办起来后,马安成就把敬老院一直当作自已的家,把五保老人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每天早晚两次嘘寒问暖自不必说,看他们需要什么,即使砸锅卖铁也会为他们满足愿望,添置齐备,为的就是让那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们,能过上几天舒适的日子。一旦发现哪位老人有头疼脑热,就立即送往医院治疗。马安成从开始担任院长,夜晚手机就不敢关机。2006年11月8日凌晨2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他,一看是从敬老院打来的,他来不及多想,急忙起床跑步赶到敬老院,见到109房间院民胡常山捂着肚子,在床上滚来滚去地喊痛,他二话没说就背起老人往医院里送。将近半公里的山路没有人替换,他只用了二十几分钟时间,一股劲就把病人背到了医院,放下老人时马安成浑身已被汗水湿透,他顾不上擦汗,就急忙叫醒值班医生,经诊断是急性阑尾炎,马上需要手术,陪同来的炊事员是个女同志,劳力不行也不方便,他就一直驮着病人,做完了手术前的所有例行检查,病人送进手术室后,马安成靠在医院板椅上,累虚脱了,浑身发软站立不起来。稍事喘息天就大亮了,也来不及回家洗脸,又赶回敬老院忙乎去了。 女院民李西郡,88岁,体弱多病,常年卧床,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他每天安排专人给她端水送饭,不厌不弃,不怕脏累,他还经常亲自动手帮助老人换衣服,端屎倒尿,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便说:“马安成真是一位好院长,更像我们大伙的亲儿子啊!” 有些老人在家吃惯了自己种的蔬菜,老嫌市场上买来的菜不新鲜。马安成就发动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亲自带着他们在院内空场地上开挖菜地,经过初步的土壤改良,现在已经有了七八分地的菜园子,茄子、西红柿、大葱、大蒜、南瓜、冬瓜、豆角等都硕果累累,老人们看着那些新鲜而亲切的瓜菜秧子和果实,都说:不吃它,也会感到食欲大增啊。 入院生活起居规范起来后,有的老人在闲暇时间,不喜欢看电视的就聚在一起,哼唱本地的“花鼓调儿”,马安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敬老院添置了一套传统民间乐器锣鼓家什,老人们高兴极了。拿回去当下就开始敲打起来。马安成又觉得他们敲打的不太齐整,就亲自去投师学艺,然后再教老人们练习敲打,现在敬老院的锣鼓班子,已经是街道有名的“天天练”大鼓乐班子了,附近谁家过丧事,还能去给丧主闹夜呢。 敬老院开办不到一年,就成了全县敬老院的行业样板。蜀河镇有个八十多岁的离休老干部杨长山,是本镇的老年协会会长,为人很执傲,一贯爱管闲事,也特别喜欢“监督”镇上的领导班子的工作,历届镇领导都公认他有些难缠,是全县知名的编外“督查”。敬老院的名气传到这位“督查”的耳朵里,老会长怕是镇上搞得政绩靓点工程,以为里面有作秀的水分,自然不会放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专门做了几次明查暗访。考察过后,郑重其事地给马安成宣布了“督查”结果: “经过我多次实地走访调查,办敬老院这件事你娃子真的算是尽心尽力干成器了,干的很实在,我老汉服你啦!”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