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尊老爱老,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旬阳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副主任医师杨理彩同志,一贯以孝敬父母,尊老爱老为原则严于律已,她的先进事迹,在旬阳县计划生育系统上下皆知,社区邻里之间家喻户晓。在她那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是她用一颗爱心温暖着父母长辈,也是她用一颗孝心,让两个老人,深深体验到人世间的真情。在平凡的生活中,杨理彩同志用她执着的孝心,书写着亮丽的人生! 贫苦寒门出孝子。 杨理彩同志1979年参加工作,分配到兰滩乡卫生院成为了计划生育专干,后经人介绍与县剧团青年潘定华同志相识并恋爱,当时,潘定华的家庭并不算好,潘家父母均是普普通通的城镇居民,家庭经济收入一般,加之潘家兄弟姐妹多,仅靠潘定华一人微薄的工资,维持一家老少生活确实很艰难,但杨理彩同志看到潘定华为人踏实、待人忠厚、挚爱艺术事业,毅然走进了潘家的大门。作为潘家的长媳长嫂,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大家庭的重担,几十年来,杨理彩在这个家里勤俭操劳,尊老爱幼,用孝心感动着兄弟姐妹,用爱心撑起了一片蓝天。 1980年,杨理彩的公公突发脑益血,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婆婆本来身体就弱,经不起公公的疾病压力,更是弱不经风,无力照顾。杨理彩同志作为学医出身的儿熄,就自觉地担起了护理的担子。长期卧床不起的公公,却因深受着病痛和封闭式生活的双重折磨,心情烦燥,脾气变得越来越坏,经常歇斯底里的无端吵闹、骂人。杨理彩深知老人苦衷,并不与其计较,每天都认真细心地为老人擦洗,耐心照料,安慰沟通,用那颗纯洁的孝心一点一滴感动、温暖着公公,陪伴他走完了在疾病折磨下最后的日子。 婆媳相处胜母女。 婆媳间的故事,从来都是绝大多数家庭里最为敏感的话题,两辈人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别,已是不争的事实。杨理彩和婆婆相处二十八年来,关系却十分融洽。这与杨理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长期关怀是分不开的。多少年来,只要她在家,都是她亲自为老人洗衣做饭;婆婆有病也是她亲自打针喂药;她每周坚持为婆婆修剪一次手脚指甲,洗一次头发,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婆婆也把她当亲生女儿一般信赖。1989年,婆婆脊椎摔裂,卧床不起,杨理彩每天一下班就去看望婆婆,一有空就给婆婆敷药按摩,陪老人聊天,并亲自为老人制定“营养食谱”:早上豆浆,中午骨头汤,晚上稀饭;一日三餐不仅亲自下厨做好,而且还要亲自喂到老人嘴里。在她精心照顾下,这位高龄的婆婆,伤情很快就有了好转,而且精神越发矍铄。居住在一条街道上的老人们,都很羡慕潘家的婆媳关系,逢人就说潘家的老人积修好,媳妇孝顺没的说,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常常指望自己的晚辈,都让看杨理彩的好样子。 相夫教子显风范。 潘定华正是有这样一位贤良的妻子,一直守护着老人和孩子,所以他在工作上就更加努力,成了县文化馆的演员骨干,为单位赢得了许多表演的奖项。儿子儿媳看到母亲的慈善和贤惠,都自觉地以母亲为榜样,在街坊邻居间,享有很高的评价。杨理彩同志的言传身教,传承了以良善和孝心为本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她不仅在老人的面前是这样,在弟妹们面前也有一颗爱心,也处处体现“长媳如母”的宽容和慈爱,她作为长媳,每个弟妹们的学习、工作、婚姻、疾病、孩子……她都样样主动去操心,现在的弟妹们都相继成了家,尽管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儿女,但每逢节假,都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大嫂家,在这里他们觉得安逸、舒服、温暖。他们知道是大嫂用心,用情凝聚了这个大家,大嫂用美德影响了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人,大嫂的苦和累,大嫂的恩与德,只有他们心里知道。 敬业奉献,爱心永恒。 杨理彩在家庭生活中用他的孝心感动着众多的家人,在工作中也处处体现出她敬业的一面。在工作岗位上,无论是下乡抽查,调研,还是在单位值班,都用一颗赤诚的心去面对服务对象,用爱心去为百姓看病、治病。有一次,杨理彩在下乡调查中,发现一位农村妇女得了子宫肌瘤,因失血已卧床多日,她立即将病人接到县站,为之精心治疗,成功地为她做了子宫肌瘤切除手术。这位妇女出院后,她还多次打电话询问恢复情况,直到知晓了彻底康复的消息才放下心来。倍受感动的妇女逢人就夸,杨理彩是她的救命恩人。 杨理彩是单位里一个温和慈善的老大姐,人缘儿极好,且乐于助人,同志们选她兼职工会负责人。她利用工作之余,注意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家庭锁事,耐心细致地化解各种矛盾,极力维护单位的和谐环境。谁家老人、孩子生病,两口子闹矛盾她就主动去开导劝解,并及时报告站领导前去探望慰问。“清风入夜,润物无声”,杨理彩同志表里如一,几十年如一日,把一腔热情和心血,倾注在计生事业发展上。把对百姓的情和爱,倾注在为百姓治病上,赢得了党组织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她连续五年工作考核被评为优秀,被县机关工委授予“党员模范岗”及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也是县级表彰的老“先进工作者”。杨理彩同志用爱心、孝心为家人和同事撑起了一片晴空,她的先进事迹也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成为大家的楷模。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