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保仓村交通困难。全村五个组有四个组住在山腰,只有一条茅草小路与外界相通。群众卖一头肥猪要雇四个壮劳力用门板抬到山下去,山高路陡,不知有多少头猪摔死在山涧。俗话说:“百业兴,路先通。”村组公路是摆在刘书学面前的又一件大事。刘书学在一次群众会上说:“脱皮掉肉,也要把村组公路修通。”1992年农历正月初五,保仓村修路的爆破声代替了家家户户迎新年的爆竹声。他从企业拿出10万元,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50天的奋战,5华里的村组公路终于修通了,世代肩扛背驮的保仓人,从此实现以车代步,结束了那种艰难跋涉的苦日子。同时,他多方争取投资149万元,砖厂投入100多万元,在丹江河及其支流上架起4座大桥,使两个乡5个村1000户3000多口人的过河难问题成为历史,并开通了保仓至县城的公交专线。 保仓村人多地少。不多的平地大部分被坟园所占,要修地就得迁坟,搬谁家的祖坟,就如同拆了谁家的房子一样让人痛恨几辈子。万事开头难,村干部跑东家走西家,没有人同意搬迁。“作为总支书记,咱不带头,谁带头”。刘书学跪在父母的坟前告慰二老的亡灵说:“爹呀、娘呀,你们都死在没粮吃的年月,今天,为了让全村人不挨饿,儿子又让二老的灵魂不得安稳,儿子不孝,可忠孝不能两全呀!”他挽起袖子,拿起镢头向坟上挖去。在他的带动下,党员干部纷纷带头刨平自己的祖坟,三天内40多座坟全部迁走。出动企业20多辆拖拉机,全村250多个劳力齐上阵。在工地上,为了把好质量关,他见一处工程质量不过关,一脚蹬垮了垒得不好的石炼,那人拿起镢头就要和他拼命,他站着不动说:“你打吧,打死我也要你返工!”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104亩河滩地修成了,户均增加耕地0.7亩,基本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 基础设施条件的初步改善,使刘书学的步子迈的更大。从2002年起,保仓村一个又一个排山倒海的工程开始了。他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投资560万元,向龙王嘴里夺食,拿出当年大寨人的精神,投工十万个,移动土石66万多方,改河两处,修筑起六里沟、丹江河堤防护工程2500米,新修河滩地300多亩,把昔日的百亩沙滩变成良田。还把村上交通便利的30多亩平地规划为商业用地,发动群众以户办、联办等多种形式,筹办中小型商业,建设保仓工贸小区,实现农、工、贸一体化。 倡导文明风气,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刘书学认为,保仓村之所以屡创奇迹,主要得益于有一支团结战斗、善于为群众谋利益的党总支班子和一群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共产党人。身为党员,他时刻牢记党员意识,带头过组织生活,带头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总支书记,他更不忘党要管党意识,投资建成全县一流的党员活动室,加强对全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定期集体学习。坚持按高标准发展党员,吸收德才兼备的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并开展了群众评议党员干部活动,凡群众不满意的党员干部坚决让其下台或劝其退党,提高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近年来,他还多次组织村上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到河南南街村、宝鸡东岭集团、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寻找差距,更新观念,回来后还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了“学先进、找差距”的讨论活动。他还坚持开展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制定了《村民学习教育制度》,订阅了《当代陕西》等10多份报刊,定期召开群众大会,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村上成立了5个科技致富小组,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扶贫帮富”活动,既给贫困户送温暖,又给富裕户送政策、送规划,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为了让党员、干部及群众学习科技,走科技致富的路子,1993年,刘书学召集村干部研究决定后,由村上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一幢“专家科技楼”,长年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驻村讲课,指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和多种经营。现在,村上的90%党员、100%干部都是科技致富示范户。 再亏不能亏教师,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修建一所高标准的完全小学,刘书学从砖厂拿出40万元。在刘书学的倡议下,每年村上都要拿出2至3万元给学校增添教学设施,对优秀教师和三好学生进行奖励。保仓小学每年的考试成绩都名列山区同类小学前列。仅2002年,保仓村就一次考上8名大学生。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去年春节前夕,刘书学还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电视插转台和卫星地面接收站,架通了程控电话光缆线路,40多户群众装上了电话,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今,保仓村村民能和县城人一样收看28套电视节目,能坐在家里和千里之外的朋友亲人通话了。在全村开展了讲科学、破迷信、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七星级以上文明户达到10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2%,十星级文明户发展到30户。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达100%。针对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漠的问题,他以村农技校为阵地,经常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并健全了村治保会、调委会等组织,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使全村群众遵纪守法蔚然成风,近10多年来未发生一例刑事案件。2002年该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每当有人问起刘书学:“你这样没黑没明苦干到底图了啥?”“图了老百姓早日过上好日子,图了下一辈不再像我们这一代再遭罪”刘书学平静地说。在与贫穷搏击的过程中,刘书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收获着广大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