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炳南(1908—1988),乾县阳洪乡好畤村人。父亲王宝珊,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西安光复后,随秦陇复汉军参加长武县冉店桥之役和战守乾州之役,后在杨虎城部任职,与杨虎城过从甚密。王炳南自幼受家庭影响,倾向革命。1925年在西安上学期间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曾在乾县、淳化一带筹建中共地下组织,还在三原、咸阳、西安开展学生运动,是当时陕西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到杨虎城部做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次年在杨虎城的资助下,赴日本、德国留学。在德国期间,曾担任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书记、国际反帝大同盟东方部主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主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36年春,王炳南受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派,从德国回国,去争取杨虎城和十七路军,以推动与红军联合抗日。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他协助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做了许多工作,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西安事变后,王炳南任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做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国际宣传和外事工作,历任上海文化界国际宣传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各界救国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国际宣传组负责人、外事组组长,中共中央南方局候补委员。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王炳南担任毛泽东的秘书,随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以后又担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外事委员会第二副书记兼发言人。1947年国共谈判破裂后,他相继在延安、晋绥和西柏坡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副主任。 建国初期,王炳南协助周恩来筹组外交部,做了大量工作,并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赴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周恩来任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王炳南任代表团秘书长。1955年4月,王炳南出任中国驻波兰大使,随即兼任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首席代表,参加了长达9年的中美会谈。他在艰难的谈判中,坚定地执行了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50年代末,周恩来在谈到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时候说:“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的磋商,我们要回了科学家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1962年春,蒋介石集团准备铤而走险,“反攻大陆”。王炳南奉命通过会谈,尽快了解美国的态度。他机智灵活,采取非正式会谈的方式,很快摸清了美国对此事的真实态度,并立即报告了中央,这对当时国内的决策起了重大作用。事后,毛泽东、周恩来对他的这一出色工作感到十分满意。在此期间,王炳南曾于1960年回乡探亲。当时正值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他回乡后,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对人民疾苦十分关心,并在群众堂为乾县的干部、学生做了时事政治报告,给家乡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4年,王炳南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迫害,身心受到摧残。1975年恢复工作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兼党组书记,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炳南曾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1988年12月22日在北京病逝。遵照遗嘱,将他生前积存的两万元捐给家乡好畴村,兴建了一所小学(即“炳公小学”),并将其骨灰从北京八宝山公墓迁回,安葬在了这所学校的校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