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张青山(1909—1985),延川县人。年轻时家贫,曾给地主扛过长工。1933年参加革命,次年任延川县永远区苏维埃主席,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相继任延安民政科长、咸阳专署民政科长。1950年调任兴平县县长。 张青山到兴平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决心把兴平生产搞上去,让农民过上富裕日子。他在访贫问苦中发现部分群众没有粮吃,立即向各乡发放救济粮1750公斤、借贷粮6375公斤,帮助群众度过春荒。史名村地处原上,井深井少,群众吃水困难,他给贷款借粮,并帮助该村打了三眼水井。1952年春季,天旱缺雨,他提出“男人修渠打井,女人下地锄草”的口号。打井修渠缺钱少砖,他发动群众集资,拆除破庙旧砖。全县很快抢修旧井2958眼,打新井1000多眼,延长渠道12800多米,扩大灌溉面积8700亩。他还发动群众搜肥、积肥,当年秋粮获得大丰收。 在发展互助合作时,他经常下乡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并帮助解决困难。发现有的互助组缺少牲畜,他派人到甘肃买马或给贷款买牛。有的互助组缺乏应有的制度,他便帮助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并指导记工算账。窦马村种的小麦品种杂劣,产量低下,他从外地引进“302”号小麦新品种,试验种植3000亩。成熟季节,他率领群众去麦田取优汰劣,精心筛选;他还亲自监收监打,精选出良种15万公斤,在全县推广。当时解放不久,群众不懂得施用化肥,他积极提倡试用化学肥料。每次下乡,都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仅1951年不完全统计,他共下乡37次,在农村吃住148天。全县8个区84个乡,乡乡都有他的足迹。他既重视抓全县面上的工作,又重视培养典型以点带面。他亲自抓窦马乡的旱地小麦种植,亩产由84公斤提高到112.5公斤,带动了全县小麦大幅度增产。 张青山把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和促进农业生产密切结合,取得了互助合作和农业生产“双丰收”。1951年全县组织起253个互助组,参加互助组的劳力24417人,占全县总劳力的34.9%。他善于培养典型,重点示范,总结经验,全面推广。1951年,他选择了第三区窦马乡和第五区新政乡作为培养的典型,同县区干部抓点带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出许敬章、张明亮、弓维舟、洛生华、李菊仪等14名劳动模范和生产能手。当时在全省和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国家和农业部门的领导曾多次来县视察。1952年全县6万亩丰产田获得大丰收,兴平县荣获陕西省小麦丰产县,他被誉为西北地区的模范县长。《群众日报》、《西北农林报》都报道了他的模范事迹,陕西人民出版社还编印了《人民县长张青山》一书发行全国。 1956年,张青山被调往中共陕西省委甄别领导小组工作,后历任大荔、沙苑、朝邑农场党委副书记、书记和场长等职。1985年去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