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汪晴江(1893—1982),安徽省休宁县人。咸阳近代纺织业的开拓者。1918年毕业于上海南洋矿业学校,曾在上海中国运输公司工作。1935年奉命在咸阳火车站西购地百余亩筹建中国机器打包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咸阳打包厂,用机器为外运的棉花打包。主要设备为一台打包机和两台卧式火管锅炉。次年公司建成投产,成为咸阳最早的一家近代工业企业。由于他既懂技术,又善经营,仅头9个月,该厂便打包4.3万包(每包重250公斤),净盈利8万元。抗战爆发后,北平、天津、上海、武汉相继沦陷,棉花东运受阻,加之日寇飞机不时狂轰滥炸,该厂时开时停,损失甚重。为图生存,汪晴江经过多方联络、协商,1940年3月,咸阳打包厂与湖北省纱布局联合组建咸阳纺织工厂。纺织厂用咸阳打包厂机器及部分厂房,由湖北省纱布局从武昌拆迁纱锭及其他机械。纺织厂和打包厂并存,均由汪晴江以副经理身份主持厂务。由于纺织厂开始只能纺纱,不能织布,不能满足战时军需民用,企业效益不高。于是,他于1943年呈请湖北省建设厅,要求配置织布机器,自纺自织。1945年9月,织布机安装完毕,开始织布。当时该厂日产棉布达7000余市尺,成了名副其实的纺织工厂。1946年,他又聘请纺织专家傅道生担任厂长,共同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由于调整安装了设备,改进了生产流程,提高了员工素质,该厂生产的“黄鹤楼”牌棉纱和“古渡”牌坯布的质量和产量均有了显著提高。到1948年底,该厂有了较大发展,职工增至1260人,拥有纺纱机30台、织布机155台,年用棉约188万公斤,生产棉纱8400多混合件、白布10万多混合匹,成为当时咸阳地区惟一能自纺自织的棉纺织企业。 1949年5月,咸阳解放后,汪晴江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不仅将厂内所有资产交给了国家,还主动将已经运往重庆的全部棉纱、资金押运回陕,也交给了国家。他因保护人民财产有功,受到人民政府嘉奖。该厂解放初称咸阳纱厂,即今国营陕西第八棉纺织厂前身。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