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杨有谦(1923—1978),湖北省襄樊市人。1946年由武汉大学先修班转入西北农学院农经系。当地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拟迁西北农学院于四川,他为此积极参加了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的反迁校斗争,同时,积极参加了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的保护学院财产活动,使大批图书仪器和珍贵资料免受损失。 1950年,杨有谦从西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农林厅工作。当时,省内设有“新式农具推广基点”8处,其中武功基点设在杨陵,派他主持工作。后来武功基点归属武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他被任命为该站站长。经他主持,先进的五寸步犁、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马拉收割机、棉花条播机和解放式水车等新式农具,很快推广到了全县。1954年,武功县成立农林水牧局,他被任为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优良小麦良种“碧蚂1号”、“6028”以及“丰产3号”和“小偃6号”等,都在他的主持推广下,在武功县大面积播种,使武功县连续几年荣获小麦单产全国先进县,并被中央授予“小麦丰产县”称号。1957年,他作为业务负责人,随省农林厅厅长谢怀德进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为了在武功培育并推行杂交水稻,杨有谦力排众议,大胆实践,使得杂交水稻在武功下原地区亩产由300斤提高到600—1000斤。一时,华东、华中各地来武功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他编著的《小麦栽培》一书发行全国后,又苦心钻研,对小麦、玉米、棉花和油菜四大作物,自下种到收获,包括生长历期、栽培工序、数量质量、规程要求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结合二十四节气和日月出没轨迹,研制成“武功农作物栽培罗盘”,使任何粗识文字者,或从月份,或由作物名称,只要转动罗盘,即能对作物从下种到收获各个时期的管理一目了然。 60年代初,武功县成为全国农林牧业十大中心之一,中央确定以武功县的杨陵公社为农业“四化”重点示范区。武功县当即组成强硬的领导班子负责其事,他被任命为业务负责人兼杨陵公社副社长。1965年,在水利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武功县粮食过“关”,机械化起步,出现了一派蒸腾气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杨有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下放到县农场劳动改造。在困惑迷惘中,他依然关心农业技术的推广,殚精竭虑,编写出了名为《水稻栽培》的小册子,为当地水稻生产提供了指南。1973年,他的所谓政治历史问题得到澄清后,重新回到了武功县农牧局副局长的岗位。为了指导科学种田,他骑上自行车,不避风雨,四处奔走,几乎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和村堡。他常对妻子刘慧颖说:“地主家庭出身的我,和工农群众有着很大的差距,要迎头赶上才行!”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多次病倒,不听同志、亲友的劝告,拒绝住院治疗。后经确诊,已是胃癌晚期,而他还慨叹“为了人民,我还有些事情没有做完。”他一生俭朴,乐于助人,弥留之际,含泪对妻子说:“什么也没攒下,你和孩子要受苦了!”1978年5月9日与世长辞,终年56岁。杨有谦去世后,武功县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