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诱人,右任是他1905年为报刊撰文的署名,后以此名行世。别署刘学裕,笔名骚心、大风、剥果、神州旧主、半哭半笑楼主、太平老人等。祖籍泾阳县,生于三原县东关河道巷,本人著籍为三原县人。于右任出身贫寒,自幼备尝艰辛。7岁入私塾读书,后相继到三原县学、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深造,为清末举人。曾受教于名师毛班香、朱佛光、刘光蕡。目睹民间的疾苦,社会的黑暗,清廷的腐败,特别是受师长民族思想的启迪,其爱国激情日增,立志反清救国。他在《杨妃墓》一诗中隐刺慈禧太后:“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立誓“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极力鼓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光绪三十年(1904),于右任应商州知州杨宜翰之邀,任商州中学堂监督。他又邀李仪祉、茹欲立同往任教。一时该学堂“学风大进,人文蔚起”。这年冬,于右任赴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礼部会试。此前,有嫉恨者,搜得其所著《半哭半笑楼诗草》一本及其披发握刀照片一张,以为罪证,向有司告密。陕西当局以其“倡言革命,大逆不道”,请旨斥革究办。不久,清廷密令缉拿并就地正法。幸得同学李和甫的父亲李雨田闻讯后与其父商议派遣急足赴开封告急,于右任得以免害,只身逃至上海,改名刘学裕,进震旦学院学习。不久因抗议外籍教员干涉校政而离开震旦,与学友共创复旦公学,并参与筹建中国公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于右任创办《神州日报》,担任社长。同年,与邵力子一起东渡日本考察新闻,并筹集办报资金。在东京经陕西留日学生康心孚介绍,拜谒了孙中山。二人一见如故,相谈极深,遂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于右任返回上海。宣统元年(1909)创办了《民呼日报》并任社长。因发表揭露清廷黑幕的文章和漫画,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创办《民吁日报》。因刊登朝鲜爱国志士刺杀伊滕博文的消息再次入狱。出狱后,又与宋教仁、吕志伊等创办《民立报》。该报激烈攻击清朝政府,报道各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重视政论宣传,深受读者欢迎。时有“炸弹”之称。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回国返沪,首访民立报社,颁发“旌义”奖状,并题赠“戮力同心”四字条幅,以表彰《民立报》和于右任等人。当时西安光复不久,东西两路战事告急,陕西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于右任与上海的外国洋行反复交涉,帮助柏惠民购得大炮四门、步枪一万支,子弹十万发,从而迅速扭转了陕西革命的被动形势。 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右任以交通部次长主持部务。他竭力整顿航务,恢复上海商船学校,并在沪宁铁路试行夜间行驶,中国火车日夜通行即始于此。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此后,于右任致力于反袁斗争,积极支持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在讨袁护国斗争中,他支持胡景翼驱逐了袁世凯的爪牙陕西督军陆建章。护法运动中,于右任应陕西靖国军将领之请,奉孙中山之命,于1918年回到三原,任靖国军总司令,在三原誓师,向北洋军阀的爪牙陕西督军陈树藩发起进攻,很快收复了乾县、扶风、武功及郃阳(今合阳)等地,有力地支持了南方的革命运动。于右任率部在陕西奋战四年多,壮大了革命力量,使陕西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惟一与南方遥相呼应的革命基地。 1922年,于右任与叶楚伧等参与创办上海大学,他任校长,聘瞿秋白为社会科学系主任,邀请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到该校任教或讲课,开创了国共两党合作共事的范例,为革命运动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1924年国民党改组时,于右任积极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他曾在当时的《东方杂志》上发表专文,宣传国共合作,提出“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名言,对国共合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长,与共产党人邓中夏、王荷波、刘伯伦等团结共事,有力地推动了江浙等省工农运动的发展。同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成功,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于右任奉孙中山之命先期北上。1925年初,孙中山病危时,任命于右任为国民党北京政治分会委员,参与处理北方国民党事务。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于右任得知孙中山弥留之际喊出“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时,禁不住泪流满面,失声痛哭。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于右任当选为委员。 1926年元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于右任再次当选为执行委员。这年春天,原先已被赶出陕西的军阀刘镇华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又搜罗残兵败将及土匪游民10万人再次入陕,围攻西安。国民军第三师师长杨虎城与陕西督办李虎臣合兵坚守西安。为了重整北方国民军,策应广东国民政府北伐,并解西安之围,中共北方区执委会书记李大钊请于右任前往苏联,敦促在苏联考察的冯玉祥回国。于右任偕中共党员马文彦辗转到达莫斯科,受到苏联政府的欢迎和斯大林接见。他瞻仰了列宁遗容,参观了克里姆林宫,亲身体验到了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写下了有名的《红场歌》。于右任与冯玉祥商议后,立即经蒙古归国。这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于右任代表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授旗,勉励全军将士为国民革命而奋斗;冯玉祥率全军集体加入国民党,并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于右任任副总司令。接着,于右任率领2.5万余名将士先行南下,驰援陕西,与西安守城军民共同奋战,很快击溃了刘镇华的镇嵩军,解了西安之围。于右任进驻西安后,就任国民联军驻陕总部总司令。他在主陕政期间,聘请苏联乌斯曼诺夫和赛福林等人为顾问,重用共产党人刘志坚、魏野畴、李子洲、史可轩、刘含初等人,大力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及妇女运动,主办政治队、中山学院、中山军事学校,为陕西的革命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分子。一次,他回三原,在东关群众大会上疾呼:“有人说我们赤化了,赤化是时代的演变。赤化了就是好!”第二年,于右任率部出关,与北伐军会师于郑州,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于右任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委、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次年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1931年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深,于右任力促蒋介石改变反共立场,共同抗日。抗战期间,他对汪精卫投降日寇口诛笔伐,坚决反对。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他通过屈武与周恩来保持密切联系。1946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时,在王炳南陪同下,曾两次拜访于右任,于右任深受感动,特设宴款待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支持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平建国。1949年春,国共两党在北平和谈,于右任积极促进。当他听到当局拟派他赴北平参与和谈的消息时,兴奋得彻夜未眠。后来由于国民党谈判代表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有利于促成南京政府批准协定,因而未能如愿北上。谈判破裂后,他心情沉郁,同年11月被迫去了台湾。 于右任去台湾后,晚景凄凉,寂寞寡欢。他说:“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我的故乡是中国大陆。”1962年1月24日,他将此心愿写成了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肺炎、肝硬化并发症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86岁。1965年7月,葬于台湾省大屯山巴拉卡之大官林。 于右任一生以“天下为公”为座右铭。他关心地方教育,先后在家乡创办了“民治小学”、“民治中学”、“斗口村农事试验场”、“东段教育林场”,并首倡、创办了三原渭北中学、三原女子中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今西北农业大学)、仪祉农业学园(即今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等。于右任不仅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而且是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经过长期钻研创立的标准草书,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大杰作,他的墨迹遍布海内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他对诗词有一定造诣,其《右任诗存》收入1902—1947年期间诗、词、曲400余首,可谓作者离大陆前的诗歌总汇。1984年于右任逝世20周年时,全国政协隆重举行了纪念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在会上说:“我们纪念这位真诚的爱国者,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他一生爱国,风范长存。”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