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何健(1870—1957),字乾生。清末西安府泾阳县西何村(今泾阳县口镇西何村)人。开明士绅。生员出身。曾肄业于味经书院,后居家以耕读为业。何健一生为人廉洁耿直,嫉恶如仇,急公好义,为泾阳群众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1919年,何健被推任为清流区总查(区长),在任期间,组织群众整修王公渠,提倡利用冶峪河水力资源轧油磨面,种植大蒜,栽培柿、杏,发展畜牧。此后10余年,清流区一直被视为泾阳县的富庶之区。后出任“乡治局”副局长。当时驻泾阳的靖国军旅长田玉洁投靠北洋军阀,为了扩充实力,私立厘金税,实行食盐公卖制,并提出要在田赋内附加军费。何健不畏强势,仗义执言,坚决与之抗争,此事遂被搁置。其后,军方又向商人、农民派款,各摊一半。何健认为不公,再次据理力争,改以商六民四负担。此议既成,长期沿用,大大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田玉洁为了筹措军费,一度在泾阳全境倡种鸦片,何健与地方名流一起,与田玉洁再三交涉,田玉洁被迫同意禁种鸦片。1928年,田玉洁部与国民一军马鸿宾部为争夺泾阳县城发生了激烈战斗。田部据城与马部抗衡,双方战事月余不止,城内百姓惶恐万状。为了避免无辜群众遭受兵祸,何健受各方之托,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出城议和。他以绳系身,坠下城墙,前往马营,与其多次磋商,终于达成协议,避免了一场战祸。他在危难之际所表现出的胆略勇气,深受众人钦佩。1929年关中大饥,何健在泾阳县城办了三处“舍饭场”以救济灾民。为了防止不肖者虐民,他常常亲自到场巡查。1930年,当时的泾阳县县长邵鸿基借口“围剿”苗家祥游击队,竟将数百名无辜百姓以共产党嫌疑逮捕解县,何健得知此事后,立即与邵交涉,迫使邵当天将所捕百姓全部释放。此事在当时群众中影响很大。1931年口镇一姓黄的农民在挖地时偶然掘出古代铜鼎二件。当时守城的县保卫团团长赵伯周见财起意,欲据为已有,授意部下将黄某秘密处死,以灭其口。当黄某被押经过何健门前时,大呼冤屈。何健问明原委,气愤至极,亲赴赵伯周处质问,终于迫使其交出古鼎。何健将古鼎上交省民教馆收藏,并付给了黄某50枚银元作为报酬。在国民一军进驻泾阳期间,一军所委泾阳县县长孙国庆贪污受贿,纵兵殃民,横征暴敛,怨声载道。何健为了减轻广大农民负担,提出派款以商七民三比例负担,与孙国庆发生争执。孙自恃有势,蛮不讲理。何健怒不可遏,掷杯于地,愤然离去,并准备坐牢,为民请命。因何健一身正气,又深得民心,孙国庆怕激起民变,最后不得不登门道歉,按何健的意见办理。何健还一直重视发展地方教育。清朝末年,他在西何村赞助创办了泾阳县官立第十四初等小学堂,并长期亲自管理。1922年,他积极参与创办了石桥第二高级小学。30年代初期,在崔贯一、庞继震等人与旧势力围绕改革教育而发生的斗争中,何健坚决支持崔、庞等人,并明确支持男女同校,这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 何健虽为地方士绅,但他同情革命,思想进步。早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雷志学在清流区发动农民,组织农会,他以地方人士给予了大力支持。“西安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进驻泾阳县北部一带,何健参加慰问团前往红军驻地安吴堡慰劳红军,见到了彭德怀等红军首长,回城后逢人便盛赞红军。抗日战争期间,他支持儿子何继祖参加革命,何继祖赴延安时,他暗中亲为送行。1957年去世,数村群众自愿前往扶灵送葬。终年88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