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范紫东(1879—1954),名凝绩,字紫东,后以字行。清末乾州东乡西营寨(今乾县灵源乡西营寨)人。出身书香门第。5岁识字,7岁起读古诗及经史,9岁那年夏日的一天,忽然雨雹大如鸡蛋,他即戏成五绝一首:“夏日结冰凌,空中下鸡蛋。天公本难测,人说妖精遣。”当时人称“神童”。他在父亲的督导下,十八九岁时,才华、器识和品德都有了很大长进。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关中时疫流行,其父因病去世,家道骤然中落,他被迫辍学务农。在繁忙的体力劳动中,范紫东仍勤学不辍,不仅继续研读经史,对数学也有了特殊的爱好。维新变法思潮兴起后,由于他广泛涉猎国际政治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快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认为“八股不废,则中国不兴”。因时常抨击时弊,宣传革新,以致被人指为“狂生”。他却答道:“狂者进取,尔知之乎?” 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后,陕西当局改三原宏道书院为宏道高等学堂。陕西学政至乾州召集乾、邠二州所属7县秀才进行统考,范紫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选入宏道高等学堂。入学后,他抛却仕途,力攻科学,不仅通研代数,还学会了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范紫东以最优等第一名毕业于宏道高等学堂,随即被西安府中学堂聘为博物、理化教员,教授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及物理、化学等学科,同时兼任由同盟会员焦子静创办的私立健本高等小学堂国文教员。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范紫东痛心疾首,立志改革,以救中国。宣统二年(1910),经焦子静、井勿幕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成为关中区负责人之一。 范紫东加入同盟会后,即返回乾州,任州立高等小学堂堂长,秘密与邑人、同盟会会员吴希真等积极活动,联络同志,组织力量,进行发动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西安新军起义后范紫东立即参加了革命军,奉秦陇复汉军政府之命,与赵安时权知乾州事,并兼任军政府西路招讨使署参谋,一面治理州事,一面参与军务,同兵马大都督张云山坚守乾州,与清署理陕西巡抚升允所率甘军在乾州相持达4月之久,有力地保卫了省城。 1912年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陕西革命党人内部也发生了裂痕。范紫东遂辞去州事,重回健本学校任教,并被推举为校长。当时,范紫东已经很有声望,有人劝他从政,借以飞黄腾达,他说:“陕西现已有八个都督,各树党羽,若在某处做事,即为某部私人。我不愿为某人作私人。”故避政界,专以从事教育工作。健本学校经他重新组织,学风大振,人才辈出,范紫东因声望日上,被选为陕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是当时少有的未经“运动”而选出的议员。 辛亥革命失败后,李桐轩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面对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救国救民心切,立志革除封建文化弊病,改良社会,于1912年创办了以“编演各种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易俗社”。范紫东对这一“高台教化”的形式非常赞赏,在积极参加创办活动的同时,即着手从事剧本创作,先后兼任易俗社编辑、编辑部主任、评议长等职务,为易俗社创作了许多优秀剧本。1914年,他创作的第一个秦腔剧本《春闺考试》经易俗社上演,受到了社会的赞扬。在此期间,他曾一度被选任为陕西省民政厅秘书及省教育厅编审主任。 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后,范紫东积极参加了反袁斗争。当时“筹安会”要求各省选派代表赴京,被他严词拒绝。他曾以新乐府《筹安会》加以嘲弄:“全国投票选皇帝,古今中外无此例。岂徒民意成弁髦,直将国事当儿戏。”当时吴希真在乾县五峰山树讨袁之帜,范紫东毅然为之草拟讨袁檄文,并因此受到了省警察厅的秘密监视。这一年,他借古讽今,编写了一部大型秦腔戏《玉镜台》,借剧中人之口大声疾呼:“我中国得下了不治疾病,哪有个医国手痛下针砭!”抒发了他满腹的忧国情怀。袁世凯垮台后,依附北洋军阀的陕西督军陈树藩极力拉拢他,意欲将收税的“肥缺”给他,遭到了他的拒绝。他对人说:“鄙人并无价值,岂能用厘金收买?我生平不肯为权贵作心腹,却又何必!”这年,他编写了表彰民族气节的折子戏《苏武牧羊》,既颂扬民族英雄,也不无自励之意。 1917年,范紫东被委任为武功县知事,因缺少理政之才,不到一年,即弃职返回西安,重至健本学校教书。1926年,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达八月之久,他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健本学校被迫关门,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一气之下,几乎丧命。病愈以后,遂安贫守志,全身心地从事剧本创作。 范紫东的剧作崇尚民族气节,反帝旗帜鲜明,充满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1927年,他以明代史可法抗清事迹为题材,编写了大型秦腔剧《三知己》前后本;1930年,编写了歌颂民族英雄刘永福,痛斥《天津条约》的大型剧作《宫锦袍》;1931年,编写了反对八国联军入侵,痛斥《辛丑条约》的秦腔剧《颐和园》;1933年,编写了歌颂林则徐和中国人民的抗英斗争,痛斥《南京条约》的历史剧《关中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爱国热情再度高涨,1943年他以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驱逐倭寇的题材,编写了大型历史剧《鸳鸯阵》前后本。这些剧作的每句道白,每段唱词,都从不同侧面呼唤民众醒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范紫东用他的笔参加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解放战争中,蒋介石、胡宗南的文化特务威逼西安地区的剧作家写所谓“戡乱戏”,以诬蔑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范紫东严词拒绝说:“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我怎么能说他坏呢?”为了逃避迫害,1948年冬,他逃往甘肃兰州。1949年5月18日,范紫东由兰州飞回西安,5月30日西安解放。他虽年逾古稀,却如枯木逢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编写了现代戏《志愿军人》,且以七旬高龄,粉墨登场,参加义演,为抗美援朝筹款,捐献飞机大炮。 建国后,范紫东历任西北文联及西安市文联委员、西安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委员,从事戏剧改革工作。其时又被选为陕西省及西安市人民代表,常常带病参加会议,积极提出有关兴革的建议。1952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聘任为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为抢救、整理祖国文化遗产竭尽了全力。他经过系统调查编成的《西安市城郊胜迹志略》稿本对研究西安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54年春天,他又亲自进行古陵墓调查。以76岁高龄,亲临田野,自握尺度,事必躬亲,见者无不感动。调查结束仅半个月,他便抱病不起,于3月31日去世。 范紫东既是陕西民主革命的志士,又是近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终生创作大小剧本68本。这些剧本内容健康,主题鲜明,场面宏大,情节曲折,风趣流畅,为秦腔艺术舞台创造了相当可观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他的剧作不仅充满爱国主义精神,而且闪烁着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光彩。他编著的《三滴血》、《翰墨缘》、《软玉屏》等剧久演不衰,早已成为秦腔剧目宝库中一份珍贵的财富。 范紫东为人赋性旷达,不慕名利。平生著述甚丰,除大量剧作外,对语言、考古、民俗、音乐也有研究,著有《关西方言钩沉》、《关西周秦石刻摹本》、《乐学通论》及《西安市城郊胜迹志略》等。此外,他还热心地方志修纂,曾先后主持编修了《永寿县志》、《陇县新志》和《乾县新志》。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