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焦易堂(1880—1950),名希孟。号易堂,后以号行。武功县河道乡河大村人。早年肄业于北京中国公学大学部法律科。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陕西自治研究所。宣统三年(1911)由井勿幕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年积极参与策划西安新军起义,任大统领张凤翙行营记室参军,于陕西新政多有建树。1912年,任陕西省议会议员和国会议员。他先后断然拒绝袁世凯、曹锟等人高官厚禄的利诱,致力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反曹贿选、策应北京政变、迎接孙中山北上和北伐战争,与北洋政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焦易堂自1916年在上海谒见孙中山后,奉孙中山之命,秘密来往于广州、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开展斗争,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在此期间,他还将自己的儿子焦步辕从上海派回陕西,参加靖国军起义,后在岐山战斗中阵亡。孙中山称赞他说:“易堂兄,秦中杰士也。为国奔走有年,于民国创造颇有功焉。其为人也,端直温厚,不类近世子。”1926年北伐战争中,焦易堂任国民第二军宣慰使,促成了冯玉祥、樊钟秀、岳维峻诸部与国民革命军的会师,加速了北伐战争的胜利。1928年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焦易堂任立法院委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30年又兼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及第一次高等考试典试委员,同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35年,焦易堂升任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同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焦易堂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矢志不渝,竭尽全力,为推翻帝制、反对军阀,做出了重要贡献。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后,他虽然在国民政府担任重要职务,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但在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创办学校、发展地方教育诸方面,却做了不少好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 焦易堂酷爱中医药。他曾说:“余不业医,又非药商,然余深爱中医药。”“即以余之处境而论,幼年丧父,兄患猩红热,弟病瘫痪,原配产厄,姊产后失调,均相继而逝。余生后缺乳,家人常以干馒头嚼碎哺余,故自幼即患胃肠病。先母饱经忧患,老弱多病,医药缺乏,徒唤奈何!推己及人,可知中医药不可废也。”他遵照孙中山遗教,极力主张提倡发扬中医药之国粹,与汪精卫等人“废弃中医,锢禁国药”的崇洋媚外、摧残民族优秀文化的做法,坚持数年,予以抗争。1931年,焦易堂任新成立的中央国医馆馆长。此后,他提出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力主以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思想,拟定出了中医药的发展方案。在重重困难中,国医馆不仅逐步建立起各类研究委员会,创办了中医药杂志,编辑出版了部分中医药教材,而且各省市和国外华人居住地区也建立起了国医分馆、支馆,一些省市还办起了国医学校。在抗战时期,他先后在南京设立中医救护医院,创立中国制药厂,开办中医医务人员训练班,为战时服务。在他的殚精竭虑、奔走呼号下,中医药免遭厄运,并有了一定发展。 焦易堂很注意发展地方教育。早在宣统二年(1910)他任本县劝学所长时,即积极推动学务。1915年,他在本村创办了当地惟一的一所私立女子小学校,为动员女孩上学,他带头将长女焦敬礼送至学校,在他的带动下,短期内就有十几名女孩入学。1929年陕西大饥,他看到灾区儿童失学,遂在本村一个祠堂兴办了灾童教养所,随着入所儿童增多,1931年他在村子正街置地建立了私立民生小学,并把灾童教养所的学生合并于民生小学,后来还办起了私立民生初级中学。1932年,焦易堂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赴陕视察,至武功县后,看到灾情惨重,荒地颇多,遂建议在武功县境设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业大学)以振兴农业,以济民生。翌年,焦易堂与于右任等关于在武功成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提案获得通过,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成立。焦易堂以筹备委员身份,亲临武功张家岗勘察校址,共商建校事宜,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焦易堂还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自任馆长,主持举办了全国第一次武术考试,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发展。 焦易堂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33年,日寇攻陷东北四省后,汪精卫与日寇妥协,拟修改中小学教科书中有关抗日的记述,因焦易堂在中央党部开会时极力表示反对,汪精卫的阴谋卒未得逞。 焦易堂1949年去台湾。次年在台湾病逝。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