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翥仪(1898—1948),女,蒲城县人,系李仪祉堂妹。清末因灾随父到四川。1913年考入成都淑行女中附小。1919年以四川考区第一名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因其母不愿女儿远离未能成行),次年再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3年,北师大毕业后,遵母遗愿回陕工作,在省立西安女师任教。1928年随堂兄李仪祉在华北水利委员会任职,随之任天津《大公报》儿童副刊编辑,同时兼任河北女师教员。1934年再次回陕,创办西安女子中学,任校长。1937年因抗战形势日益紧张,西安各中学奉命合并南迁,她辞去职务,回到四川,与其丈夫、畜牧专家刘雨若团聚。 1938年李仪祉逝世后,为纪念李仪祉,根据泾惠渠灌区群众的要求,于右任、邵力子、杜斌丞等李仪祉生前好友提议在灌区创办一所用李仪祉名字命名的农业学校,推举杜斌丞为理事长、李翥仪为常务理事兼校长。次年,李翥仪只身来到泾阳县杨梧村创建“私立仪祉农业学园”(即今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经过李翥仪辛勤操劳,1941年学校正式建成。学校建成后,尽管有各界捐款和泾惠渠部分水费作基础,但办学经费仍然不足。她不顾体弱,多方申说,宣传仪祉学园的办学宗旨,坦言经费不继的实际困难。她一心一意办学校的诚心感动了很多人,当时斗口农场场长杨蕴章等10多位热心教育、富有学识的人士慨然应聘,充任学校不支薪的义务教员。1942年秋,仪祉农业学园正式招生。当时人员较少,李翥仪除担任校长外,还兼司铃、勤杂数职。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她组织学生自办农场,增加收入。她个人生活非常清苦,一连几年没有薪水,但是从无怨言。当学校经费稍微好转一点后,她又经常用自己的薪水救济贫寒学生。她在学习上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生活上却非常关心。她严肃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生们对她也特别爱戴和尊敬,不少学生亲切地称她“李妈妈”。 李翥仪在仪祉学园惨淡经营了8年之久,为渭北和陕西培养了不少农业专门人才,但她却因长期辛劳,积劳成疾。1947年春,她回成都医治,诊断为喉癌。同年秋,病情加重,学校派人前去看望,她没有向学校提出别的要求,只是把她时时关心的学校教学、农场管理、学生生活以及学校发展的一些设想作了详细交待,同时要求学校在她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但可以搞募捐,将收来的资金作为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翌年3月,李翥仪在成都逝世,终年51岁。她去世后,学校遵其遗嘱,用募捐的钱买了20亩地,将每年收入全部作为“李翥仪奖学金”。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