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张仲良(1867—1932),名师渠,字仲良,以字行。乾州武功县(治今武功县西北武功镇)南仁村人。清末廪生,后人三原县正谊书院深造。因受反清思想影响,遂与三原等地名流交游,从事革命活动。他为人豪爽,又精于医术,便以行医为名,遨游各地,广结豪杰,与井勿幕、郭希仁、刘允丞、焦易堂、于右任等频繁往来。光绪三十三年(1907),经刘允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陕西当局派员与武功县官吏偕军警在县境渭北一带查禁大烟。官吏、军警借此肆意勒索,敲诈百姓,闹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张仲良闻讯赶到水渠村,暗中鼓动村民郑三善聚众与之斗争。郑三善厉声指斥他们借机祸害百姓,一时群情激奋,喊声雷动,省上禁烟委员黄秉潍及知县易光垚见众怒难犯,惊慌逃归。因而大大鼓起了当地群众和贪官污吏作斗争的勇气。张仲良的名声也很快在武功百姓中传扬开来。 宣统二年(1910)四月,张仲良参加了革命党人井勿幕在泾阳县柏氏花园水榭亭召开的同盟会秘密会议,随之主持成立了同盟会武功县分会,自任会长。次年武昌起义胜利后,井勿幕来到武功,偕张仲良与焦易堂在上庄村焦易堂的舅父崔振元家再次秘密召开会议,商讨起义事宜。会后,张仲良到处联络革命同志,当时在西安上学并参加了西安光复斗争的本县人张丙寅、郭仁甫也奉命回到武功,与他共商光复武功的大计。他已侦知武功境内时无清军,而革命风云席卷大地,县衙官吏惊恐万状,于是,便趁着这一有利时机,从攻心入手,迫使县衙实权人物马逵离开县城,于12月19日(农历十月三十日)和平光复了武功。 当时,原清廷陕西总督升允已亲率甘军攻占长武、邠州(今彬县)、永寿,包围了乾州(今乾县),其所部清军另一路崔正午部亦已由平凉取道阳(今千阳),企图进犯凤翔。张仲良遂与焦易堂等将武功民团1200余人分作两路,分头驰援凤翔、乾州。他亲自与李向荣率部北援乾州,为打败清军反扑、保卫革命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此得到了秦陇复汉军政府的嘉勉。 1912年(民国元年),张仲良被选为陕西省临时议会议员。当时国内形势错综复杂,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陕西也落在了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为了继续革命,他藉行医为名,变更名姓,到处联络同志,与胡景翼、曹世英等组建渭北革命军,配合友军,开展讨伐窃据陕政的袁世凯爪牙陆建章的斗争。后来,北洋军阀陈树藩又把持陕政,他力促胡景翼、曹世英、岳西峰、邓宝珊等人揭起靖国军旗帜,并膺任靖国军左路军一支队司令,积极投入了陕西的反陈护法斗争。嗣后,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特派他为靖国军驻四川代表兼陕籍讲武堂留川学生总监。居川三年,造就陕西有为之士甚多。后又任靖国军红十字会会长,救死扶伤,功勋卓著。1921年,他协助杨虎城与陈树藩战于武功、兴平、乾县一带,擘划良多。1922年,又四处奔波,极力消除杨虎城与胡景翼的积怨,促其团结,扩大北方革命势力。他一生热心革命,不计功利,每临大事,能高瞻远瞩,洞隐烛微,因而西北革命党人都尊他为长者。 张仲良为人慷慨爽朗,能急人之急,且精医术,每为穷人治病,分文不取,还常常施舍药物。1927年,于右任主陕,念其清贫,屡请他掌管陕省税局,俾积资养老,他力辞不就。1931年,中央国医馆成立,焦易堂馆长特聘他为理事。后闻东三省失陷,万分气愤,屡有请缨之意,终以年老体弱未能出关抗日为憾事。1932年10月病逝于西安寓所,终年66岁。他一生奔走革命,不治产业,以致殁后家业萧条,停柩年余不能归葬。经于右任周旋,由陕西省政府拨银元1000元,始得安葬。举葬之时,国民党中央和陕西省各界许多要员采取不同形式表示悼念,蒋介石也派人送来了“浩气常存”的挽幛。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