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杨蕙(1845—1918),字凤轩,号小瀛,又号泾上耕夫。清末西安府泾阳县席杨村(今泾阳县桥底镇席杨村)人。幼时家贫,生计艰难。曾从学于名师刘光蕡(讲维新学说)和贺瑞麟(讲性理之学),一重实学,一重道德,因其虚心好学,深受两先生器重。光绪十四年(1888)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落第,遂回乡潜心学业。他承继刘、贺两先生的为学精神,深知西学东渐,非科学不能救国;世道浇漓,非道德不足匡时。于是探求经世学问,蓄志致用。后又钻研数学与水利,约志趣相投者八九人组成测绘组,亲赴三原、醴泉(今礼泉)、兴平、长武等县实地勘测,并曾向水利专家郭希仁建议重修郑白渠。光绪二十二年(1896),刘光蕡着手筹办“陕西保富机器织布局”,次年春,派杨蕙与同门陈涛、孙征海三人前往湖北、江苏等地作实地考察,吸取外地办厂经验,并联系购买机器事宜。虽然办织布局之事因故搁浅,他们却趁便从湖北买回日本产的轧花机一架,首次在泾阳县城西门内办起机器轧花厂一处,其效率比单纯的人力轧花高出数倍。 光绪二十四年(1898),杨蕙二次赴京参加会试。当时正值“戊戌变法”之时,他平素赞成刘光蕡及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观点,于是在京加入了“保国会”,积极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为免迫害,他逃出北京,辗转山东、甘肃等地,回陕后先避居醴泉县烟霞洞刘光蕡处,后复折回泾阳。从此绝意仕进,终身从教。 早在光绪十七年(1892),杨蕙已主讲于泾阳县泾干、瀛洲两书院,任山长。废科举兴学堂后,任泾阳县劝学所长。为了开拓民智,他劝说官府大力设学,使更多的青少年受到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他提倡男女平等,主张男女都可以入学读书,并创建了泾阳县林桂巷女子国民学校,亲任校长。其教育思想倾向于崇实求真,不务虚文,竭力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任教期间,一面向学生传授“西学”知识,一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曾数次深入水利工程现场进行测绘,并带领学生开渠凿井,栽桑养蚕。晚年潜心治学,撰文立说,虽体力不支,仍坚持为数名学生授业。1918年去世。有文集6卷传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