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休璟(627—712),名璿,字休璟,以字行。唐朝大臣。京兆郡始平县(治今兴平县)人。曾祖唐规为北周骠骑大将军。祖父唐宗为隋朝大业末年朔方郡丞,因据城自守,被梁师都所杀。唐休璟年幼而孤,从马嘉运学《易》,随贾公彦学《礼》,举明经高第,任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府典签,改营州(治今辽宁省朝阳市)户曹参军。 高宗调露(679—680)中,突厥引诱奚、契丹背叛唐朝,侵掠州县。营州都督周道务遣唐休璟率兵在独护山打败了敌军,斩获甚多,破格拜为丰州(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西南黄河北岸)司马。永淳(682—683)中,突厥围攻丰州,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商议准备废弃丰州,将其百姓南迁至灵、夏二州。唐休璟认为不可。他上书说:“丰州控制黄河,阻挡敌寇,实为险要之地。自秦汉以来,列为郡县,田地良美,尤宜耕牧。隋末战乱,不能坚守,乃内迁百姓至庆、宁二州,致使戎狄迭相侵犯,灵、夏二州成了边界。贞观末年,招募百姓充实其地,西北一方,才得安宁。今若废弃丰州,将会使黄河沿岸之地又为戎狄所有,灵、夏等州之民不得安居乐业。这非国家之利!”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丰州未被废弃。垂拱(685—688)中,调安西副都护。遇上吐蕃攻破焉耆,安西道大总管、文昌右相韦待价及副使阎温古战败,唐休璟收集其残余兵众,安定了西方边境。调任西州都督。他随即上表请求收复安西四镇。长寿元年(692),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奉命打败吐蕃,收复了碎叶、龟兹、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并遣军常驻四镇,这一重要的战略部署,也是唐休璟首先提出来的。圣历(698—700)中,则天皇帝任其为司卫卿(即卫尉卿)兼凉州(治今甘肃省武威县)都督、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即右御史台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大使。 久视元年(700)秋,吐蕃大将麴莽布支率领数万骑兵进犯凉州,从洪源谷入境,将围昌松县(治今甘肃省武威县东南)。唐休璟率数千人前去迎击。他临阵登高,望见敌军衣甲鲜明,对部下说:“敌军此次出战,意在炫耀武力。其军中多贵族子弟,装备虽然精良华美,却都不熟悉军事。我为诸君去攻取他们!”于是披挂上阵,身先士卒,与敌六战六胜,大破敌军,斩其副将2人,获敌首2500级,遂收集敌尸,筑成高冢,凯旋而归。嗣后吐蕃遣使求和,饮宴期间,使者不停看着唐休璟,则天询问其故,答道:“往年洪源谷之战时,这位将军雄猛无比,杀死臣的将士甚多,故而今想认识。”则天大加惊叹,遂任命其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和右金吾卫大将军。 唐休璟幼读儒家经书,又通晓用兵之道,颇有儒将风度。东自碣石山(今辽宁省绥中县东南姜女坟),西至安西四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东西延绵几乎万里,其间的山川形势,障塞要害,他都能说得出,因而发兵料敌,不曾失败。长安(701—704)中,西突厥乌质勒与诸蕃不和,发兵相攻,唐朝通向安西四镇的道路一下子被隔断,送至京师的求援奏章一封接着一封。则天皇帝诏令唐休璟与诸宰相商议对策,不一会,应变方案即拟定呈上,付诸实施。后来,边境各州提出的处置措施如设置屯田等,都与唐休璟的筹划一致。则天叹道:“恨用卿晚!”于是任命其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即同中书门下三品),位至宰相。后改任太子右庶子,仍知政事。 不久,遇上契丹侵犯边塞,则天又以其为夏官尚书、检校幽、营等州都督兼安东都护。当时中宗李显为皇太子,唐休璟临出京时,特意进启,告诫太子要注意伺察和防备张易之兄弟。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征召唐休璟入朝,授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旋加特进、尚书右仆射,赐邑300户,封宋国公。是年秋天洪水为灾,唐休璟引咎辞职,中宗不允,不久迁中书令,充京师留守。景龙二年(708)获准辞职。不久,又回朝任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唐休璟以特进出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防备突厥。第二年又请求辞职,朝廷因其年老,准其所请,令给一品全俸。延和元年(712)去世,终年86岁。赠荆州大都督。 唐休璟熟悉边事,屡有功勋,但入朝为相,无所建树。年至八旬,业已致仕,犹为其子娶尚宫贺娄氏的养女为妻,并依附其势再次入朝为相,颇为当时的人所讥。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