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方庆(?—702),名琳,字方庆,世以字行。唐朝大臣、医药学家。雍州咸阳县(治今咸阳市渭城区东北)人。父亲王弘直,初为汉王李元昌友,汉王爱好畋猎,游乐无度,王弘直上书切谏,汉王览书之后,表面上有所收敛,但从此对他逐渐疏远。后来转任荆王李远景友。龙朔(661—663)中去世。 王方庆16岁时,任越王李贞府参军,曾就越王府记室任希古研习《史记》、《汉书》,任希古离任后,又随从就读,直至结业。永淳(682—683)中,累迁太仆少卿。武后临朝时,任命为广州都督。 当时,广州(即今广东省广州市)地接南海,每年有南海诸国的商船运载珍宝来中国交易。前任都督路元睿骗取其货,引起纠纷,商船头领愤恨至极,怀藏利刃,将其杀死了。王方庆到任数年,廉洁奉公,买卖公平,对外商秋毫无犯,深受人们称赞。原先,所辖境内各州的首领,大多贪婪放纵,百姓有到府中申冤的,府官因事先受了贿赂,从来不曾审讯。王方庆到任不久,即召集府中属官,明确规定不准他们勾结地方首领,那些肆意暴虐的首领都被依法惩治,从此境内清平安静。当时评论的人都认为自唐朝开国以来,所有治理广州的人,没有比得上王方庆的。则天皇后下制特别给予表彰,并赐给杂彩、瑞锦作为奖励。 证圣元年(695),朝廷征召王方庆回朝,任命为洛州(治今河南省洛阳市)大都督府长史,不久加银青光禄大夫,封石泉县男。万岁登封元年(696),调任并州(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都督府长史,封琅玡县男。未行,升任鸾台侍郎(即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不久转任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依旧参预朝政。神功元年(697),改封石泉县男。 王方庆的远祖为琅玡郡人,晋室东迁时,从徙丹阳,世为江左望族。南北朝后期,其曾祖王褒北徙入关,遂安居在咸阳。王方庆的祖父、伯父都在朝中任职,因而家中藏书甚多,不减秘阁。不仅收藏有许多图画异本,还有许多珍贵的书法作品。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他的十代从伯祖。则天皇帝爱好书法,曾亲自到王方庆家访求王羲之遗迹。王方庆奏道:“臣十代从伯祖羲之的遗迹,早先有四十余张,贞观十二年太宗出资搜求,先臣都已进上,于今仅存一张。”他在献上王羲之遗迹的同时,一并呈上了其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洽、九代祖王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王仲宝、五代祖王骞、高祖王规、曾祖王褒以及其九代三个从伯祖王献之以下28人的遗迹,总共10卷。则天皇帝驾御武成殿,全部展出让百官观览,然后诏命中书舍人崔融作《宝章集》以记述其事,当时甚以为荣。此后,王方庆以年老请求辞职,改任麟台(即秘书省)监修国史。中宗李显复为皇太子,拜王方庆为检校左庶子,不久,正授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县公,其余官职依旧,俸禄和料钱同职事三品,兼侍皇太子读书。长安二年(702)五月去世,赠兖州都督。 王方庆学识渊博,谙练朝章,又爱好著述,平生所著各种书籍共200余卷。他特别精通“三礼”。“三礼”为《礼记》、《仪礼》、《周礼》的合称,唐代明经考试,就有“三礼”一科。因此,经常有人向他询问经义,他每次讲解都言必有据,于是门人将其编辑成一部书,称之为《杂礼答问》。比较著名的还有《文贞公事录》5卷。文贞公即贞观名臣魏征,“文贞”是其谥号。因魏征封郑国公,故此书又称作《魏郑公谏录》。其中有“谏录”2卷,记魏征的谏言;“对录”3卷,记魏征与唐太宗关于政事的问对。共计129条,3万余字,是研究贞观之治的重要文献。此外,还有《南宫故事》、《尚书考功簿》、《谏林》等政事书。 王方庆博学多闻,公务之暇,爱好经方,尤精药性,于武则天朝(684—704)撰有《药性要诀》5卷、《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10卷、《新本草》41卷,均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惜已散佚。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