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白瑜(1907~1986),名麟,以字行,西乡县城关人。官宦世家,家藏书画甚丰。白瑜自幼酷好艺术。民国17年(1928)赴沪,入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两年后又改学西洋画。当时,刘海粟任该校校长,潘天寿、张玉良等执教。在大师的指点下,白瑜画艺大进。民国22年(1933)以西洋画系第三名成绩毕业。后参加上海自由大同盟及左翼美术家联盟等组织。 民国23年(1934),白瑜在西安加入“金石书画会”;夏,任武功农业专科学校农业调查员,并参与《西北农业考察》一书的调查与插画。此后,在省立凤翔第二中学、省立西乡师范、省立南郑中学教授美术。 抗战期间,白瑜在西乡县西大街小学任校长,绘制大型抗日宣传画多幅,配合来西乡的天津流亡剧团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一次西乡豪绅范鸣岐当众请白瑜画像,他只用三笔就勾勒出一个鹰鼻鹞眼的狰狞形象,举座惊服,范拂袖而去。民国36年(1947),竞选“国大代表”时,白瑜作联嘲讽其虚伪性:“欲罢不能,聊尽人事耳;揭开再看,只有天知道。”弄得当政者十分尴尬。白瑜国画善于大写意,着墨不多而意趣盎然,其竹菊梅兰、山水人物皆栩栩如生。白瑜书法长于篆隶章草;篆刻则宗法秦汉,崇尚朴厚,厌恶纤巧;治印工稳秀逸,奏刀冲切,洒脱无匠气,一度创刻桃核印,在我国印史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为识家所重。在上海时,曾为郭沫若、王陆一等名人治印,刘海粟、张善孖为其印谱题字,赞誉有加,书法家于右任称他是“金石家后起之秀”。 民国23年(1934),白瑜在临潼拾得古瓦一片,归后琢砚一方,并隶书刻铭其上:“阿房片瓦不值钱,抱残守阙三千年,白瑜得之作砚田。”砚为友人刘弱水(蜀人,后为川大教授)所见,转呈郭沫若,郭题五言诗一首赠白瑜:“完璞未雕时,玉人抱之泣。一旦化神奇,龙蛇破封蛰。纵令摧毁之,一字一珠粒,媚俗何为者,哲人安所习。”此事被传为艺坛佳话。解放后,李白瑜将郭沫若手迹,并家藏文物珍品数十件,捐赠县文化馆,其中鱼化石、玉如意、沉香珠皆为稀世宝物。 解放后,白瑜居家赋闲,专心书画金石,“文革”中下放边远山区洋溪乡劳动。1979年恢复居民户口,移居西安,虽身患痼疾,仍坚持书画篆刻,作品依然光采夺目。1981年,加入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分会,参加“终南印社”。1983年,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1986年1月病逝。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