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固(94~147),字子坚,李郃之子,少年时好学,常步行拜师,不远千里,遂博古通今,广结英贤。李固每至太学读书,必看望父母,然皆秘入公府,不令同学知道自己是司徒李郃之子。 顺帝阳嘉二年(133),地动山崩,灾异屡现。公卿举李固对策,皇上特诏问当世之弊,及为政所宜。李固以天人感应劝谏顺帝罢黜宦官贵戚,政归三公九卿。阳嘉三年,顺帝拜李固为议郎。 李固直言敢谏,为奸宦所嫉恨。奸宦欲陷其罪,幸有大司农黄向、仆射黄琼等力救,后贬为广汉郡雒县(今四川广汉市)令。李固行至白水关(今广元市北朝天驿),弃官回南郑,闭门不出。年内,皇后父大将军梁商辅政,拜李固为从事中郎。梁商柔和自守,无所作为,下权日重。李固建议开义路,闭利门,正风化,裁冗员,商不能用,调出李固为荆州太守。时荆州境内民变迭起,李固到任,遣使慰问百姓,赦免“盗寇”,半年间,州内清平。 永和二年(137),梁商死,子梁冀任大将军。冀专横跋扈,恣意妄为。南阳太守高赐等贪赃,李固上书揭发。高赐等重赂梁冀。梁冀千里行文,急救高赐。李固不避权贵,追查愈急。冀改任李固为泰山郡(治今山东泰安莱芜之间)太守。当时泰山百姓起义,郡兵常千人往攻,不能取胜。李固到任,郡兵只留百余人,其余遣散归农,而以恩信宽待起义百姓,不满一年,起义百姓都散归农田。李固因功升匠作大臣,任内,多次上书皇帝,建议拔迁贤才,斥免无道,收捕奸人,澄清吏治。顺帝一一采纳,吏治为之一清。 建康元年(144),顺帝病逝,冲帝刘炳即位,梁太后临朝听政,任李固为太尉,与大将军梁冀共掌尚书事。永嘉元年(145),冲帝死。李固主张立年长的清河王刘蒜为帝,梁冀为便于操纵,强立年仅八岁的刘缵,是为质帝。质帝聪慧,斥梁冀为“跋扈将军”,冀恨且惧。次年,冀鸩杀质帝。李固伏尸号哭,令医官追究。梁冀恐罪行败露,更加憎恨李固。 质帝死后,李固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大鸿胪杜乔等再次力主立清河王刘蒜为帝。梁冀其势汹汹,自胡广、赵戒以下无不惧怕,都说:“听大将军令。”只有李固、杜乔坚持原议。梁冀便说通梁太后免去李固的职务,然后强立其妹夫蠡吾侯刘志,是为桓帝。一年多后,甘陵王刘文、魏郡刘贿谋立刘蒜为帝,梁冀诬李固与刘文、刘贿串通,遂捕李固下狱。李固门生勃海王刘调、河内赵承等数十大臣跪伏宫门外为李固鸣冤,梁太后遂赦免李固。李固出狱,京师百姓高呼万岁,梁冀大惊,害怕李固的名声和德行会危害自己,便捕杀李固,死年54岁。人称“北斗喉舌”、“耿直派领袖”。 李固临终前给胡广、赵戒写信说:李固受国厚恩,所以竭力报国,不顾生死,意欲扶持汉室,使汉室中兴。谁料梁冀执迷,公等屈从,汉朝衰败,将从此始。公等受皇上厚恩,却眼见汉室颠危,袖手一旁,后世史官难道会偏袒你们吗?我要死了,但我坚守了正义,我还说什么呢?广、戒二人见信既悲且愧。 李固死后,暴尸于市,梁冀下令说:“谁敢去收尸,就治谁的罪。”李固弟子汝南人郭亮,年十五,手拿大斧、砧板,到宫门外上书,请求收敛李固遗体,梁冀不许。郭亮到李固遗体前哀哭守丧,夏门亭长呵叱他,他无所畏惧。梁太后知道后,没有杀他。李固另一弟子南阳人董班守丧,一连十天,不肯离去。梁太后便允许他们扶柩归葬李固原籍南郑县柳林小营村(今属城固县)。 李固所著表章、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共十一篇,后世辑为《李固集》:弟子赵承等人记录李固言论事迹,集为《德行》一篇。李固在《遗黄琼书》中曾说:“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亦以自勉。 李固三子一女,长子李基、字宪公,任偃师长史;次子李兹,字季公,亦任长史,闻固免职,弃官亡归南郑,诏书下郡杀之。汉中太守知李固二子冤枉,待他们宽厚,让二子佯死,藏棺中出逃。但汉中郡功曹赵子贱畏法,验实,杀之,只有三子李燮逃脱。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