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刘棨(1656~1718),字弢子,山东诸城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三十七年(1698)任宁羌州(今宁强)知州。时陕西大饥,汉中尤甚。宁羌州仓旧无积储,棨邻县借贷,但州处山中,挽运艰难,便与百姓约定:能背一斗粮到县的,给三升粮作工钱。不到10日,运回3000石。陕西巡抚将此法推广到其他县,都认为很好。棨又奉命赈济洋县,粮船沿汉江而下,棨遍历审勘,按期放赈,数日而毕。他对洋县县令说:“此粟借于官,倘民不能偿还,吾两人当代偿。”当年秋天,粮食丰收,洋县民相勉还粮,不烦催督。 宁羌地瘠民贫,棨为减税银,均田额,完欠赋;又补栈道,修旅社,召客商。一年之后,商贸繁荣。宁羌山多槲叶,民未知蚕。棨遣人回山东募善养蚕者携蚕种来宁,教民养蚕织绸,民习其利,称所织绸为“刘公绸”。宁羌无书店,棨招请书商,开办书店,分购经籍,又建义学,亲为讲解。 康熙四十一年(1702),棨转任宁夏中路同知,未启程,母又病故。因代民完赋,负债不能行,嘱弟代售家产还债,不足,弟又售己产助偿债务。民闻之,争捐金相助,棨一一谢绝。康熙五十七年(1718),棨死于四川布政使任内,年62岁。宁羌州民在州城南门内修建刘公祠,刻石表彰。棨兄果,任河间知县;子统勋,孙墉(人称“刘罗锅”),曾孙镮之,都是当时名臣。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