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吴玠(1093~1139),字晋卿,弟吴璘(1101~1167),字唐卿,德顺郡陇于(今甘肃静宁县)人。时值金军大举南侵,张浚巡抚关陕,参议军事刘子羽赞颂吴氏兄弟才勇。浚与玠语,大悦,即授吴玠为统制。南宋绍兴三年(1133)正月,金将撤离喝绕商于(今陕西商州),取金州(今安康),二月,直逼汉中。知府刘子羽急命田晟守饶风关(今汉中之东石泉县境),又以驿书召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吴玠入援。玠自河池(今甘肃徽县)一日夜驰300里,至饶风关,以黄柑送入金营,曰:“大军远来,聊用止渴。”撒离喝大惊:“尔来何速耶!”金军披重铠仰攻饶风山,一人先登,二人拥后,前仆后继。玠军弓弩齐发,大石摧压,连战六昼夜,金兵死者山积而不退。玠募敢死士5000人将夹击。此时玠部下一小军校有罪,逃奔金军,引金兵自祖溪小路,出关背。敌乘高偷袭饶风,宋军遂溃,吴玠退守兴州(今略阳县)仙人关(在今略阳县北70公里处,属甘肃徽县鱼关乡);金军向汉中进兵,刘子羽焚汉中城坚壁清野,退守定军山,再退守三泉县(今阳平关)。金兵入汉中,食住无着,不久即北归。吴玠邀击于武休关(今留坝武关河),金军堕涧死者以千计,尽弃辎重而逃。 绍兴四年(1134)二月,兀术、撒离喝率金军10万骑攻仙人关。吴璘自七方关(今甘肃省康县东北)入援,先以书致玠,谓杀金坪(仙人关东北5公里)地阔远,前阵散慢,须于后阵设隘,然后可以必胜。吴玠急设第二隘。敌至,吴玠率万人当其冲,力战破之。金军又攻吴璘,破第一隘,玠、璘及众将王喜、姚仲、杨政等凭第二隘作殊死战,金将韩常左目中箭,金军连夜逃跑。玠遣统制官张彦劫敌横山寨,王俊截击于河池,金兵复大败。金人知玠终不可犯,从此不敢轻举妄动。吴玠因守御有功,升川陕宣抚副使。 吴玠与金人对垒近10年,常苦运饷劳民,屡汰冗员,节浮费,增垦屯田,岁收至10万斛。玠又命汉中、洋州守将调戍卒治褒城废堰,兴修水利,归田务农者增数万家。 玠善读书,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左右,积久,墙牖皆格言。用兵遵从孙武、吴起战法,注重全局,不求小利近利,故能保必胜。待下严而有恩,虚己求教,虽身为大将军,士兵有意见和建议也能和他面谈,故兵士都乐意为他效命。选用将佐,不受亲贵身份影响,视才德定高下先后。南宋军队在富平战败后,金兵占领秦凤(治今甘肃天水)、泾原(治今甘肃兰州)、环庆(治今甘肃环县)、鄜延(治今陕西延安)、熙河(治今甘肃临洮)、永兴(治今陕西西安)等六路,一心夺取蜀地,而江淮形势亦甚紧迫,吴玠扼守散关(汉中以北,宝鸡以南之地)阻敌,金兵只好望蜀兴叹。 绍兴九年(1139),吴玠病逝于仙人关,时年47岁。弟吴璘升都统制,不久,任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秦州知州、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时金人废刘豫,归河南、陕西地。楼炤使陕,欲尽移蜀口诸军于关中。璘曰:“金人反覆难信,惧有他变,今我移军陕右,蜀口空虚,敌若自南山邀我陕右军,急捣蜀口,我不战自屈矣。当依山为屯,控其要害。”炤从之,命璘与杨政两军屯内地保蜀。 绍兴十年,金人毁盟。南宋朝廷诏璘节制陕西诸路军马,璘与川陕宣抚使胡世将密切配合、周密部署,大败金将撤离喝于石壁寨(又名石鼻寨,今宝鸡县南)、扶风(今陕西扶风县)等地。升侍卫步军都虞侯。次年,吴璘以新立垒阵法败金统军胡盏于剡家湾(今甘肃省天水县南),金兵降者万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自江淮西连秦陇,大举入侵。时璘病甚,乘肩舆(滑杆)上杀金坪,驻军青野原(今凤县黄牛堡以南),增调内郡兵力,授以方略,分道前进,增援黄牛堡(今凤县东北30公里)。金帅合喜军大至,被宋守将李彦坚以神臂弓射退。吴璘另遣彭青至宝鸡渭河,夜袭桥头寨,大破金兵。璘将杨从义智取大散关,金兵退保凤翔。 孝宗乾道元年(1165),璘入朝,晋升为太傅,封新安郡王,仍任宣抚使、兴元知府。璘至兴元(汉中),修褒城古堰,溉田数千顷。乾道三年(1167),璘死,年66岁,赠太师,追封信王。 初,璘病重,呼幕客草遗表,曰:“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从不提及家事。璘刚勇,知大节,不计小事,读史晓大义,守汉20多年,为西线重臣,声名仅次于吴玠。高宗曾问胜敌之术。璘曰:“弱军出战,强军继后。”高宗曰:“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吴璘曾著《兵法》两篇。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