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释普安(530—609),俗姓郭氏。隋代高僧。京兆郡泾阳县(治今泾阳县)人。幼年跟随圆禅师出家,为行脚乞食的头陀僧。生性宽和忍让,不喜怨恨。有时替人劳作,虽受诸般苦楚,却心甘如荠。受戒后拜蔼法师,学习经论,探索玄理,不久即熟悉经、律、论“三藏”,并通晓大乘教的要籍《华严经》。 周武帝宇文邕灭佛,普安被迫迁徙并隐居于终南山(秦岭)中楩梓谷西坡。该地山深林密,与世隔绝,于是接收静渊法师同住一处。当时,佛教蒙难,他身心俱苦。有时露宿草莽之中,任凭蚊虻叮咬,以致血流遍体,仍泰然处之。有时索性置身乱尸堆中,听任豺狼虎豹吞噬,而豺虎虽来,皆嗅而不食,纵有舍身之愿,也难遂其心志。有个时期,灭佛之令甚严,京师高僧30余人陆续逃入终南山中避难。普安便把众人逐个召集起来,安顿在隐蔽之处,而自己则住在明显地方,四处乞讨,不怕追捕,遂使众位高僧衣食丰足,不废修业。普安因此被誉为“乱世智士”。 当时,官方下令捉获一名潜逃的僧人,奖赏绢帛10端。有人应募来捉普安。普安抚慰他说:“看您为贫苦所煎熬,应当跟随您去。”招待那人吃过饭后,一道进入京城。那人去见武帝,武帝说:“你捉的这个人说我朝法令严厉,不许僧人民间,你又严上加严,不许僧入山中。如果这样,把他们放到何处才能活下去呢?还是应当放到山中去,不必再追查了!”又有个叫做柳白泽的朝廷大臣,说是奉皇帝之命,沿山搜查逃亡僧人。有个同党告诉他,说这楩梓谷内有个普安道人。因而派人追查,将普安带到柳白泽处。柳白泽得知了普安的情形,遂对那个同党说:“这个人我不能见。要立即放他回去。”于是普安被放了出来。那时,蔼法师避难在义谷杜映世家中,杜家特意为其挖掘了藏身的窑洞。普安放还,途经杜家,便去拜见蔼法师。蔼法师早已听到弟子普安的事迹,感叹说:“安公明解佛法,神志绝伦,不避强暴,难以企及啊!”于是师徒二人一起回到了楩梓谷。 隋朝建国,恢复佛教。文帝广召遗僧,当时隐于楩梓谷的30余位高僧应召出家,都奉诏住在官方寺院,惟有普安仍依本山,不肯随同至京。嗣后,他另在山中子午谷与虎林谷合涧之侧凿石龛、结草庵而居。毕生喜诵《华严经》,多年仅一个饭盂、三件袈裟,余无他物。开皇八年(588),文帝频频下诏,召其入京,为皇太子门师。不久,长公主营建静法寺,又请普安住寺。普安名义上住在宫苑,实际上常居山林。大业五年(609)十一月,普安在静法禅院去世,终年80岁。起塔葬于终南山至相寺之侧。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