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释法纯(519—603),俗姓祝氏。隋代高僧。京兆郡始平县(治今兴平县东南南佐村)人。北周时出家,曾拜名师,精研佛法,立志救民于水火。先后住于京师皇家寺院陟岵寺和天宫寺。周武帝废斥佛法后,法纯隐身都市之中,内着僧服,外穿俗衣,默守佛法,以待天时。隋朝建国后,隋文帝杨坚为恢复佛教,首批剃度120名僧人,令住大兴善寺(即原陟岵寺),法纯即在其中。法纯习禅,严以律己。文帝仰慕其名,请其作为戒师(即受戒之师)。法纯以自己德行浅薄,辞谢不受,文帝殷切关注,不得已,遂处宫中,为传授戒律之法。文帝对其衣服、饮食、卧具及汤药等“四事”,供给极为丰厚。法纯后来辞还本寺,深感坐而论道,不去实行,终无益处。于是,面对灾害频仍、民多受苦的情景,把静修习禅改为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他脱去僧服,微行市中,或代人佣作,或为僧俗补洗衣裳,或清除街市的粪秽,或为僧徒劈柴担水,或填治道路,总之,凡是有益之事,无不为之。他的目的,不只澄静心海,亦为砥砺风俗。他代人劳作从来不取分文,经常有王公贵戚施舍钱物给他,他都随时散给了穷人,而自己则经常内穿布裙,用草绳代替腰带。法纯曾作自传说:“我开始出家的时候,依傍山中隐逸之士,白天靠他们供给饮食,夜间借着柴火的光亮诵读经书。前后诵经25卷,有《十地经论》、《金光般若经》、《金光明经》及《诸法无行经》等,皆讲议研习,通畅无碍。因而我宣讲佛法,都用这些经文。”开皇十五年(595),文帝又请法纯入宫,为独孤皇后受戒。所施钱物,随出宫门,全都散给了他人。所以贫穷的人每听到法纯入宫,知道皇帝、皇后必有赏赐,便聚集在街道上,等待法纯施舍后才散去。仁寿三年(603),法纯已85岁高龄了,一日忽觉心中不宁,便闭门静坐,弟子慧净等尽心侍奉,不久圆寂。 法纯去世之前,僧俗弟子共建大斋,为师祈福。这时有一对白鸽飞入卧室,立于衣架之上,注视着法纯。身边的人用手去触摸它,也不害怕。法纯说:“任它在此,不要捕捉。”天快黑时才飞了出去。及至病重,凡来看望他的,他都勉其如法而行,不要放纵自己,不要自欺欺人。他让设置斋饭,与诸位故旧诀别。所有衣物,听任同行各选一件,以结善缘。终于净住寺,葬于白鹿原(今西安市东南)。临终遗言:葬时敞开龛门,施遗体于飞禽走兽。这是法纯死后仿效释迦牟尼在成佛前的无量劫中广作善事时“舍身饲虎”的故事。大乘佛教提倡行“菩萨道”。“菩萨道”的精神就是舍己利人,普渡众生。而最能体现“菩萨道”精神的,就是“六度”和“四摄”中的“布施”。一般把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法纯一生习禅注重实行,除过以财施人(即财施)和宣讲佛法(即法施)外,死后竟以肉身施于生物(即无畏施),这种最高境界的布施,连同他生前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种种善行,充分体现了法纯这位舍身求法者的崇高品质。据文献记载,法纯葬后,弟子往观,但见“身肉皆尽而骸骨不乱”,算是实现了生前的宿愿。法纯还以“文藻横披,闻于京室”,著有文集10卷,流传于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