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赵岐(?—201),字邠卿。东汉经学家。京兆尹长陵县(治今咸阳市渭城区东北)人。初名嘉,因他的祖父为御史,他出生于御史台,因而字台卿。后来避难,改名为岐,表示不忘本土的意思。 赵岐少年时通晓经书,颇有才能。他娶马融哥哥的女儿宗姜为妻。马家为外戚,很有权势,但赵岐砥砺节操,并不以他是马家女婿而卑躬屈膝。后来在州郡为吏,因清廉正直,憎恨坏人坏事而受到敬畏。30多岁时得了重病,卧床7年不起,自以为将死,便作遗书告诫侄儿说:“大丈夫在世,隐避而没有许由的节操,出仕而没有伊尹、吕尚的功勋,天不佑我,还有何说!可以在我的墓上立一墓碑,刻道:‘汉朝有个逸民,姓名叫做赵嘉。有志而无时运,是命有何办法!”’没想到他的病后来渐渐好了。 永兴二年(154),赵岐被荐举为司空属官,不久又受到大将军梁冀荐举。后来任河东郡皮氏县(治今山西省河津县西)长,碰上河东郡太守刘祜离郡,而由中常侍左倌的哥哥左胜代理,赵岐厌恶宦官,以作他的下属感到羞耻,便即日弃官西归。京兆尹延笃又任用他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的哥哥唐玹为京兆虎牙都尉,与赵岐同在京兆尹做事。京兆的人认为唐玹的任命不是由于品德高尚,因此都轻慢他。赵岐和他的堂兄赵袭又几次给他做了不好的评论,唐玹加深了对赵岐的仇恨。延熹元年(158),唐玹升任京兆尹,赵岐担心遭祸,便与侄儿赵戬逃亡到了外地。唐玹果然拘捕了赵岐的家属宗亲,加以重罪,都杀害了。赵岐于是逃难四方,江淮一带及勃海郡、泰山郡地区,没有他不到过的。一度隐姓埋名,在北海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昌乐县西)街市上以卖饼为生。当时安丘县(治今山东省安丘县西南)人孙嵩只有20多岁,路过街市,见到赵岐,觉得他不是一般人,即停车招呼他。赵岐一下子变了脸色。孙嵩随之放下车上的帘子,让把车赶到没有人的僻静地方,悄悄问赵岐说:“看您不是卖饼的人,一招呼您,脸色都变了,莫不是有大冤屈,出来逃命的?我是北海孙宾石,全家百口人,力量还可以相助。”赵岐素来就得知孙嵩的名气,便把实情告诉了他,于是一道回家。孙嵩先上堂禀告母亲说:“出行路上得到了一位至死不相负的朋友。”随即迎到堂上,盛情款待。此后,赵岐在孙家的夹墙中隐藏了好多年,他为此作了《厄屯歌》23章,抒发了他在困境中的心志。 后来唐衡、唐玹都死了,赵岐遇赦而出。延熹九年(166),应司徒胡广的荐举来到洛阳,正值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因公卿荐举,被拜为并州(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刺史。赵岐正想上奏守边的方略,又因遇上党锢之祸而被免职。于是他把未及上奏的表章整理成了《御寇论》。灵帝初年,又遭党锢之祸十多年,一直不得担任官职。 中平元年(184),四方兵起,征拜赵岐为议郎,不久转任车骑将军长史,屯兵安定郡(治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后来大将军何进荐举为敦煌郡(治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太守,赴任中途遇阻,只得返回长安。等到献帝迁都长安,又征拜为议郎,随即调任太仆。后来因马日荐举,被派遣出京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都高兴地说:“今日才又见到使者的车骑了。”当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治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袁绍和曹操听说赵岐要来,都不远几百里,亲自率军去迎接。赵岐向他们极力陈述天子的恩德以及应当停战安民的道理,又致书公孙瓒,为他讲说利害关系。袁绍、曹操各自领兵而回,都和赵岐约定如期会聚洛阳,迎接皇帝东归。赵岐向南到达陈留郡(治今河南省开封市),得了重病。经历了两年,会聚没有搞成。兴平元年(194),诏书征召赵岐,遇上献帝将回都洛阳,先派卫将军董承修理宫室。赵岐向董承表示情愿亲自坐着牛车,南下荆州(治今湖北省襄樊市)劝说刘表,使其带兵北上保卫朝廷。于是董承派遣赵岐出使荆州,督催租粮。赵岐到了荆州治所襄阳,刘表即听从赵岐的建议,派兵到洛阳帮助修理宫室,其物资粮草,前后运输不绝。当时,孙嵩也在刘表那里,刘表不大看重他。赵岐则盛赞孙嵩平素品行诚厚刚正,因而与刘表共同荐举孙嵩做了青州刺史。赵岐因年老有病,随即留在荆州。曹操当时在朝担任司空,他荐举赵岐代替他的这一职位。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也上书荐举,于是献帝拜赵岐为太常。未及赴任,建安六年(201)在荆州去世,终年90多岁。 赵岐善于绘画。临去世前,他预先给自己建造好了墓室。中间主位画自己的图像,两边客位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个贤人,都作有赞颂之辞。他告诫儿子说:“我死以后,墓中堆沙作床,以布为席,身穿白衣,头发披覆身上,上盖一床单被。当天就下葬,一下葬便掩埋。”看来他参透了人生,把死已看得很淡。 赵岐一生屡遭逆境,仕途坎坷,但他在经学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孟子章句》是汉代诸家《孟子》注中仅存的一部。后世研究《孟子》的,大都奉他为圭臬,因而代传不衰。他还有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三辅决录》。“三辅”是指西汉时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京畿地区,相当今陕西省中部一带,是汉代官僚贵族聚居之地。这部书记述汉代三辅之事甚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已佚,有清代张澍和茆泮林辑本,收入《二酉堂丛书》及《十种古佚书》。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