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马融(79—166),字季长。东汉经学家。右扶风茂陵县(治今兴平县东北)成歡里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年轻时喜爱读书,没有固定的老师。为人擅长言语和姿态,有卓越的才能。当初,京兆人挚恂以儒家的学说教授诸生,隐居南山(今秦岭),不应召聘,名重关西。马融跟随他学习,广泛地通晓儒家经书。挚恂赏识马融的才学,把女儿嫁给了马融。 永初二年(108),大将军邓骘听到马融的名声,召他为大将军府的舍人。马融以为不是他的所好,便没有应召,而旅居凉州的武都郡(治今甘肃省成县西)和汉阳郡(治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地界。遇上西羌动乱,地方不宁,米谷的价格飞涨,自关以西,路上饿死的人很多。马融受到了饥饿的困苦,才懂得人生的艰难。于是前往洛阳,应邓骘的召聘。 永初四年(110),马融被拜为校书郎中,到北宫的东观主持校勘书籍。那时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掌权。一般浅陋而迂腐的儒士,以为凭着礼乐教化便可使国家兴盛,武力应当废弃,于是停止了借狩猎以习用武事的大礼,也不再讲论作战的阵法,因而奸狡之人到处都是。马融为此感奋激发,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废。元初二年(115),上《广成颂》,以婉言隐语劝谏邓太后。《广成颂》奏上以后,虽然学识渊博,词藻华丽,但深深触犯了邓太后,再加上有人说他托人说情,想当尚书,因此,十多年停留在东观不得升迁。后来因哥哥马伉的儿子在他的住处死去,他检举自己的过失,请求免职。邓太后听说后大怒,说马融看不起诏命授给他的官职,想当郡守、刺史。于是下令禁止他做官和参与政事。 邓太后去世后,安帝亲政,马融被召还郎署,任侍讲之官。不久出京至河间国(都城在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担任王府管理马厩的官吏。延光三年(124),安帝东巡泰山,马融上《东巡颂》,皇帝赏识他的文章,召拜为郎中。第二年安帝去世,北乡侯刘懿即位,马融上书称病,请求离职,改任为郡功曹。阳嘉二年(133),诏举敦朴,因城门校尉岑起荐举,马融入京对策,拜为议郎,得以参与朝政。不久,大将军梁商表奏他为从事中郎,转任武都郡太守。桓帝时为南郡(治今湖北省江陵县)太守。马融在武都郡任职7年,在南郡任职4年,未曾办过一件案子,杀过一个罪犯。因马融有事触犯了大将军梁冀,马融在南郡任职时,司徒、司空二府上奏他和他的儿子马强在郡贪污受贿,被免去官职,并剃去头发胡须流放到朔方郡(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不久特赦放还,又拜议郎,重新在东观从事著述。后因病放弃了官职。 马融文才高深,学识渊博,为当代名儒。从他受教的学生,经常有千余人。涿郡的卢植、北海郡的郑玄,这些著名学者都曾是他的学生。他善于弹琴,爱好吹笛,参透了人生,不受世事的牵累,不拘泥儒者的礼节。居室、器具奢侈,装饰、衣着豪华。他时常坐在高堂之上,施设绛色的纱帐,前面给生徒讲授经书,后面排列着歌伎舞伎,从而开了魏晋清谈家破弃礼教的风气。他的弟子们按照才学的高低一个向一个依次传授,很少有进入到他的住处的,连郑玄这样的学者在马融门下三年,都难得见他一面。他一生仕途坎坷,但从未忘记著述。他注遍了《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孝经》、《三礼》等经书。曾经想注《左氏春秋》,看到贾逵、郑众两家的注本后说:“贾逵的注精而不博,郑众的注博而不精,既已精了博了,我还有什么可增加的呢?”于是作了《三传异同说》。他曾和刘瑰争论古今学,辩论《公羊春秋》与《左氏春秋》的得失,所言有理有据,扩大了古文经学的影响。他除广注经书外,还注了《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诸子百家的书。他的著作已佚。清代马国翰的《玉翰山房辑佚书》及黄奭的《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等21篇,有集,已佚。明张溥有《马季长集》。 当初,马融因触犯邓太后而受到禁锢的惩罚,从此不敢再触犯势家。后来“跋扈将军”梁冀迫害李固时,他畏于权势,为梁冀草拟奏章,长史吴祐气愤地质问他:“李公的罪状成于你的手,李公若被诛杀,你有何脸见天下人?”马融不听。又主动为梁冀作《西第颂》,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因此,正直的人都深以为耻。 延熹九年(166),马融在家去世,终年88岁。临终留下遗言,令家人薄葬。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