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贾逵(30—101),字景伯。东汉经学家。右扶风平陵县(治今咸阳市秦都区西北)人。九世祖贾谊,西汉武帝时为梁王刘揖的太傅。曾祖父贾光,为常山郡太守,宣帝时由洛阳迁至平陵。父亲贾徽,曾随刘歆学习《左氏春秋》,跟随涂恽学习《古文尚书》,从谢曼卿学习《毛诗》,为西汉时著名学者。 贾逵全部继承了父亲的学业,20岁时便能吟诵《左氏传》及“五经”正文,给人讲授《大夏侯尚书》。终汉一代,兼通“五经”古学的学者,除大儒马融、郑玄之外,惟有贾逵。贾逵不仅兼通古文经学,而且兼通今文经学中刘向、周庆、王彦等5家《穀梁》之学。他自幼年时就常在太学,和外面没有交往。身高八尺二寸,聪明好学,每事必问,而且往往问个不停,于是在太学的儒生中有了“问事不休贾长头(‘长头’犹高个子)”的口头语。他生性和乐平易,富于才智,豪爽洒脱,而有大志。尤其通晓《左氏传》和《国语》,曾作《左氏传解诂》30篇,作《国语解诂》21篇,于永平年间(58—75)上疏献给朝廷。明帝很看重他的书,令典藏于秘阁。恰巧当时有“神雀”集于宫殿官府,贾逵奉命作《神雀颂》,由此拜为郎官,与班固一同校勘秘阁书籍,并随侍皇帝左右,以备酬答。在这期间,他还与班固、刘复同撰东汉史。 章帝即位后,倾心儒学,特别爱好《古文尚书》和《左氏传》。建初元年(76),诏令贾逵进入北宫白虎观和南宫云台讲书。章帝喜欢贾逵的学说,让他把《左氏传》与《公羊传》《穀梁传》二书的大义加以比较,详细列出《公羊传》和《穀梁传》不如《左氏传》的地方。贾逵于是列举了《公羊传》和《穀梁传》不如《左氏传》的共40条,陈奏皇帝,称它为《左氏长义》。书奏之后,皇帝嘉奖他,赐布500匹,衣1套。当时《公羊传》分为严彭祖学派和颜安乐学派,皇帝令贾逵自选《公羊传》的这两个不同学派中的高才生20人,为他们改授《左氏传》。 建初四年(79),章帝依议郎杨终的奏议,仿照前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会上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上,儒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贾逵。贾逵在会议期间和会议前后,为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章帝对他极为赏识。 贾逵的母亲经常有病,皇帝想多给赏赐,便以贾逵校书有功,特赐钱20万,让颍阳侯马防送去。皇帝对马防说:“贾逵的母亲有病,这个儿子不和外面的人交往,再让贫困下去,就会像孤竹君的儿子一样,饿死在首阳山了。” 贾逵受到赏赐,格外感动。他后来又对皇帝说《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于是皇帝诏令撰《欧阳尚书》与《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异同。贾逵汇集为3卷,皇帝很喜欢。又下令撰《齐诗》、《鲁诗》、《韩诗》与《毛诗》异同,兼作《周官解故》。贾逵不久升任卫士令。建初八年(83),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学习《左氏传》、《穀梁春秋》、《古文尚书》及《毛诗》。由此四经流传于世。 和帝即位后,于永元三年(91),以贾逵为左中郎将,后五年,又改为侍中,兼领骑都尉,很受信任。他荐举的司马均和汝郁,皇帝随即征召来京,委以重任。 贾逵一生著述很多。他所著的经传义诂及论难有100多万字,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共9篇,受到学者的推崇,他被后世称为学识渊博、通晓古今的“通儒”。然而他不修饰小节,当时的士人往往对此有些非议,因而官老是做不大。永元十三年(101)去世,时年72岁。朝廷怜悯他,任命他的两个儿子为太子舍人。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