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韦彪(?—89),字孟达。东汉大臣。右扶风平陵县(治今咸阳市秦都区西北)人。高祖韦贤,西汉宣帝时为丞相。祖父韦赏,以《诗》教授哀帝,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 韦彪孝行纯真之至。父母去世,居丧尽礼,三年不出墓旁的小屋。至服满时,瘦瘠如骨骸支立,人都变了形状,治疗了几年才恢复健康。他爱好学习,博闻多识,学行高雅纯正,被称为儒者的宗师。建武末年,举为孝廉,任为郎中,因病免职,又回家教授生徒。他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对求取功名看得淡漠。三辅众儒生没有不仰慕他的。他和本县人上党郡太守公孙伯达、河阳县长魏仲达三人同时齐名,世号“三达”。 明帝听到韦彪的名气,水平六年(63),召拜为谒者,赐给他车马衣服。官职一再升迁,升至魏郡(治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太守。章帝即位后,因病免职。不久,征召为左中郎将、长乐宫卫尉。他几次陈述政治方略,每每归结到“宽厚”二字上。比及上疏请求退职,拜为奉车都尉,秩中二千石。赏赐恩宠,和皇亲相当。 建初七年(82),章帝向西巡狩,以韦彪为行太常,随驾而行。几次召入,询问三辅旧事及礼仪风俗。韦彪借机建议乘着西行旧都,应该追录高祖、宣帝时的功臣。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行至长安(即今西安市西北汉城),诏令地方官寻找萧何、霍光的后代。霍光没有后嗣,便以霍光的末孙霍熊为酂侯。章帝厚赏了韦彪精美的食物,让他回到平陵县祖茔祭祀。回洛阳后,拜大鸿胪,位列九卿。 那时,上书言事的人多说郡国向朝廷荐举人才,大都不是按照功绩的大小和官阶升迁的先后次序,因而太守的职守日益懈怠,而官吏的职事逐渐疏忽,过失在于州郡。诏令公卿大臣讨论。韦彪上书说:国家以选贤为要务,贤人以孝行为首要。只有对亲孝的人,才能对君忠。因而他主张选用忠孝之人。他还说,选用士人应该以才能和孝行为先,不可纯粹按照门第高低。他认为关键在于选用郡守,郡守贤了,荐举就能得人了。皇帝认真地采纳了他的意见。韦彪又看到当时选人不重视才能,上书皇帝说:尚书之职,最为重要,而以前此职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这些人虽然通晓和熟悉法规,擅长应对,然而不过是些烦细的小聪明,没有多大才能。应该从有从政经验的州牧中选任。他还认为谏议之职也很重要,应当选用公正耿直之士。并说郡守有政绩者,应该增秩重赏,不宜轻易调离。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和二年(85)春,章帝向东巡狩,以韦彪为行司徒事,随驾而行。返回后,因病请求退职,章帝派小黄门及太医到家里问病,并赐食物给他。后来病情加重,章帝诏令仍颁给大鸿胪印绶,同时赐钱20万,表示慰劳。永元元年(89),韦彪去世,和帝诏令尚书说:“故大鸿胪韦彪,在位没有过失,正想收录任用,倏忽去世。赐给他钱二十万,布一百匹,谷三千斛。” 韦彪清廉俭朴,喜欢施予,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宗族中人,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生前著书12篇,名叫《韦卿子》。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