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杜林(?—47),字伯山。东汉大臣、古文经学家。右扶风茂陵县(治今兴平县东北)人。西汉凉州刺史杜邺之子。杜林年轻时好学深沉,家中既多书籍,外家张竦父子又喜爱文章,杜林跟随张竦学习,见多识广,当时被称为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通儒”。 杜林初为郡吏。王莽败亡后,群雄并起,战乱不已,他与弟弟杜成以及同郡范逡、孟冀等带领家眷,客居河西(即今甘肃省黄河以西)。自称西州大将军的隗嚣原来就听说过杜林的志向和节操,很敬重他,请他担任持书。杜林不久称病离去,退还了给他的禄米。隗嚣想强行起用他,杜林遂称病重。他以蒿作簪,以草为席,生活贫困,不食隗嚣之粟。隗嚣心里怨恨杜林,表面上还不得不表示宽容。他传话说:“杜伯山是天子不能让他做臣,诸侯不能与他为友的人。他像伯夷、叔齐一样,以食用周粟为耻。如今暂且以师友的礼节待他,顺从他的志向。”杜林尽管被隗嚣监禁,终不屈服。建武六年(30),杜林的弟弟杜成去世,杜林要求送弟弟的遗骨回故乡去,隗嚣不得不表示同意。但杜林走后,隗嚣便后悔了。他派遣了一个叫做杨贤的刺客,让在半路上杀掉杜林。杨贤看到杜林艰难地推着小车,上面停放着弟弟的遗骨,感叹道:“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一介小人,何忍杀害义士!”于是背弃隗嚣,逃亡到了外地。 光武帝听说杜林已回到三辅,随即征拜为侍御史。引见后,询问经书、旧友及河西的情形,很喜欢他,当即赏赐给他车马和衣裳、被子。同僚知道杜林是因名望和德行受到任用的,都很敬畏他。京城的士大夫都推崇他学识广博。当时河南郡郑兴、东海郡卫宏等擅长研究古文经及古文字之学,杜林与郑兴、卫宏见面后都很友好。济南郡徐巡先拜卫宏为师,后来又跟随杜林学习。杜林以前在河西得到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爱不释手,虽然受尽艰辛,仍随身携带,不曾离身。他把这书拿给卫宏等人看后说道:“我在兵荒马乱中到处颠沛流离,常恐此古文之学将绝于此,没想到东海郡卫子、济南郡徐生却能把它传下去。”由于卫宏、徐巡重视,古文又流传于世。 后来,杜林代替王良为大司徒司直。杜林荐举同郡范逡、赵秉、申屠刚及陇西郡牛邯等人,都被任用,于是,不少士子都归附他。建武十一年(35),以杜林代替郭宪为光禄勋,位列九卿。他内面守护宫廷,担任警卫,外面总管左、右中郎将及五官中郎将等三府,做事周到细密,恭敬谨慎,经常选拔和举用贤能,人人都称赞他办事公平。他善于提拔有志之士,郎官中凡是爱好学习的,都被他随时诱导进用。他身边的士子,老是朝夕满堂,讲论不停。 杜林自位列九卿之后,凡是上书言事,往往都是引经据典,不随大流。建武十四年(38),群臣上言说:“古时候残害肉体的刑罚严酷,所以人们畏惧法令;如今的法令又轻又薄,因而违法作乱的事数不胜数。应当增加戒律和禁令,来防止犯罪的发生。”诏下公卿,让大家讨论。杜林上奏,在引经据典之后说道:“大汉初兴之时,详尽观察得失,因而废除苛刻的法令,改立宽大的刑律。及至后来,法令渐增,吹毛求疵,毁谤丑化,没有穷尽。赠送一点水果蔬菜也弄在一起成为罪赃,不妨害大义的细小之事竟然演成死刑而陈尸示众,所以国中缺少清慎的廉士,家内没有完美的操行,以至于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欺,为害更深。臣以为应和旧制一样,不该更改。”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东汉初年没有恢复严刑峻法。 建武十九年(43),皇太子刘强降为东海王,以杜林为东海王的老师,格外受到尊崇。第二年代替丁恭为少府。后二年又为光禄卿。不久,代替朱浮为大司空,位至三公。杜林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通晓多方面的事情,是一个称职的宰相。建武二十三年(47)去世。光武帝亲自吊唁,并为他送葬,可谓备极哀荣。 杜林还长于文字学,《后汉书·艺文志》载其《苍颉训纂》、《苍颉故》各一篇,隋时已佚。《旧唐书》载杜林《苍颉训诂》二卷,或以为是《训纂》和《故》合为一书。本书辑录了杜林对28个字的解释,其书多为许慎《说文解字》所引用。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