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大贾,“家累千金”。当其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时,认为“奇货可居”。他回家问他父亲:“耕种田地的利有几倍?”说:“十倍”。又问:“经营珠玉的利有几倍?”说:“百倍。”接着问:“助立国君的利有几倍?”说:“无数。”吕不韦下了决心,说:“如今努力种田,不得暖衣余食;建国立君,可以影响百世。让我去干这件事。”于是,以重金资助,并游说没有儿子的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而由他当老师。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秦国派兵围攻邯郸,情势很紧急,赵国打算杀掉子楚。子楚和吕不韦密谋,厚赂看守子楚的官吏,逃回了秦国。赵国要杀死子楚的妻子和儿子嬴政,因子楚之妻是赵国豪门之女,得以躲藏起来,因而保住了性命。昭王五十六年(前251),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嬴柱继立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于是,赵国送子楚的妻子和儿子回到了秦国。次年,秦孝文王去世,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嬴政遂为太子。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封文信侯。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继为秦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其食邑有蓝田(今蓝田县西灞河西岸)12县,河南雒阳10万户,家中奴婢多达万人。 吕不韦在位时,曾利用燕、赵之间的矛盾,取得燕国所献河间(今河北省献县东南)10城作为封邑。还攻取周、赵、魏的土地,分别建立了三川郡、太原郡和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后因缪毐叛乱之事受到牵连,又与秦王的政见相异,遂于秦王政十年(前237)被免除相国职务,逼令就国河南。 吕不韦回到封地的一年多时间里,各国诸侯都纷纷派人前去问候。秦王怕他发生变乱,就写信责备他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绩?可秦国封你在河南,享有十万户的封地。你跟秦国有什么亲呢?可你竟号称‘仲父’。你和你的家属现在迁到蜀地去住!”吕不韦忖度自己的处境,害怕被诛就饮鸩酒自杀了。 吕不韦是由经商到从政的。当他进入政坛并主持秦国政事的时候,魏国有个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有个春申君(黄歇),齐国有个孟尝君(田文),赵国有个平原君(赵胜),他们都谦恭下士,喜欢接纳宾客,凭着这个来互相竞争。吕不韦认为秦国这样强大,羞愧比不上他们,便也礼贤纳士,交接宾客,并让他们把各自的见闻和见解撰写出来,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吕氏春秋》。此书总结了战国以来的历史、政治和学术思想,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共计26篇,有20多万字。它的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它认为战国各家学说“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穴”,于各家思想虽兼容并包,而又有一定权衡取舍,大体折衷于儒、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摄取儒家政治思想为其突出内容。对墨家的非乐尊鬼、法家的严刑峻罚、名家的苟察诡辩,则多有批判,是当时一部重要著作。由于吕不韦认为由他主持编撰的这部书包含了天地万物古今所有的道理,所以定名为《吕氏春秋》。他对此书的编纂十分认真,也很自信。书编成后,曾把它公布在咸阳城门并悬赏千金,遍请各国游士宾客,声称如果有能对这书增加或减少一个字的,就奖给他千金。这部书在《汉书·艺文志》的“杂家”中有著录,谓为“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26篇,今存。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