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公。清末巩昌府伏羌县(治今甘肃省甘谷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试中举,二十六年(1846)其师龚衡龄任兴平县(治今兴平县)知县,他随师来兴平县读书讲学。后曾长期主讲文昌、天水、正兴、兴文等书院。同治五年(1866)初任延长县知县,同治十三年(1874)调任兴平县知县。 王权任兴平县知县期间,为政清正廉明,关心民间疾苦。兴平地处官道,当时官差浩繁,过往军旅经常临时拉差,搅扰百姓。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用公款买马50匹,交城郊农民喂养,发给草料费,有差支差,无差耕田,百姓稍安。光绪三年(1877),陕西发生饥荒,他在减轻赋税、厘定差役的同时,力请赈济,并举办义仓,筹集钱物,开办粥厂,亲自施舍,救活百姓不少。县内一些参加科举考试的书生无钱起程应考,他捐俸一千两予以资助。他还重视文教,重修了槐花书院,主持续修了《兴平县志》。 王权为官刚明廉峻,不畏权势,处处为百姓着想。光绪七年(1881),陕西又遭大旱,收成大减。兴平县上报的粮食产量数字最少,陕西当局欲隐瞒灾情,让知府给王权写信,要他改动上报数字,他执意不肯。省上又要各地续捐义粮,他又据理力争,使兴平百姓得以免捐缓征,人称其直。一次,某驻藏大臣途经兴平,其随从人员仗势勒索钱财,被他重重杖责了一顿,为此引起上司不满,竟被罢官。兴平县数百人赴省泣留未果。由于他学识渊博,为官清廉,美名远扬,军机大臣左宗棠途经兴平时,王权前去迎接,左宗棠见状,连忙下车扶起他说:“足下陇右读书人也,宰相不为知县下车,我为读书人下车!”一时传为佳话。 光绪十年(1884),王权离兴平赴富平县任知县。十二年(1886),辞官回乡,路过兴平,兴平士民闻讯,纷纷前去迎接,迎接的人群长达10余里。入城时,数千人簇拥在车子周围,不忍离去。光绪三十年(1904),兴平县人为纪念王权,在槐巷为建生祠,世称“王公祠”。次年,王权因病在家去世。终年84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