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彭康(1901~1968) 原名子劼,又名坚,号嘉生。江西萍乡彭高镇(今属上栗)人。1919年中学毕业后赴日本人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1924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哲学。1926年参加国民党京都支部,1927年秋回上海,加入文学团体创造社,其间还在上海艺术大学、群治大学兼任哲学教授,为当时文艺评论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1928年5月彭康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创造社中共党团成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代理书记,同年12月与周谷城、冯乃超等发起组织中国剧作家协会,任执行委员。1929年,彭在中共闸北区委、中共沪中区委工作期间,先后翻译出版了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等著作,还出版了文集《前奏曲》,1930年与鲁迅、夏衍等组织成立反帝大同盟和左翼作家联盟等组织。 1930年4月彭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7年8月释放。出狱后,彭康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恢复了党籍,被增选为中共湖北省委候补委员。1938年夏彭康组织中共安徽工委并任书记。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后,彭先后担任省委书记、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等职,皖东淮南路西根据地建立后任组织部长、区党委书记。1941年中共华中局成立,彭任华中局宣传部副部长、调查研究室副主任,主办《江淮日报》《真理报》,任华中党校副校长(刘少奇为校长),后兼党委书记。1945年华中党校停办,开设“建设大学”,彭任校长。1945年12月以后,彭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文化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宣传部部长、党校校长,中共渤海区委副书记、华东大学校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东大学与原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为山东大学,彭任校长,时彭仍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宣传部部长、党校校长,还担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文教委员会主任职。1953年4月被任命为设在上海的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经过有关方面的艰苦努力和细致工作,到1958年暑假,交通大学的西迁任务顺利完成。为此,彭康倾注了大量心血。 1959年交大的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独立成两个学校,上海部分改称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改称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任西安交大校长。西安交通大学经其多年辛勤培育,现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和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彭被人们誉为西安交大的奠基人。彭到陕西后,还兼任中科院陕西分院副院长、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主席职。 “文化大革命”中彭被诬为“三反分子”遭到批斗,1968年3月28日在游斗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中共陕西省委为其平反昭雪。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