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仪祉(1882~1938) 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人。其父李桐轩、伯父李异材均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会员、知名学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秀才第一名,同年人泾阳崇实书院读书,后又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1903年任商州中学堂教员,翌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德文预备班,得举人衔。1909年由陕西省西潼铁路筹备处选派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铁路土木工程科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1913年春再赴欧洲入德国丹泽工科大学主攻水利专业,1915年春学成回国。李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专门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教务长,曾一度主持校务,主讲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水利专门人才。1922年秋,李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遍勘省内诸河流,写有《论引泾》《考察龙洞渠报告》《测勘黄、渭航道报告》等科学论著。1923年兼任省教育厅厅长。1925年春李兼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倡设陕西古物保管会,并完成引泾灌溉工程泾惠渠设计方案。1926年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时,李滞留北京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安解围后回陕任建设厅厅长,时仅半年辞职任上海港务局局长兼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末任重庆市政府工程师,为成渝公路设计了老鹰岩盘道,被后人誉为“巧夺天工”之杰作。1928年李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翌年兼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及工务处处长,其间设计了杭州湾新式海塘。1930年李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同年冬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和省水利局局长,筹备了多年的泾惠渠水利工程终于动工。泾惠渠竣工后李辞去建设厅厅长之职,专任省水利局局长,开始筹办洛惠渠水利工程,之后又设计修筑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潜惠渠、灞惠渠等,同泾惠渠合称“关中八渠”,这些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关中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31年李兼任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工程师,主办江河复堤工程,并于1933年在西安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这是其在创办渭北水利道路专门学校之后办的又一所水利专门学校,该校1935年正式迁至武功张家岗(今属杨陵区)西北农专校部,改为水利组,李任水利组主任并执教。1933年至1935年李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致力于黄河治本计划的勘测与研究工作,先后撰写了《黄河概况及治本探讨》《导治黄河宜注意上游》《治黄关键》《黄河水文之研究》《函德国恩格尔斯教授关于黄河质疑之点》等40余篇论文与报告,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必须是上中下游并重的指导思想。李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还参与了长江、汉江、海河、永定河等河流的规划治理和研究工作,写下了200多篇(部)专著和论文,属于水利方面的有180篇(部),其中有10余部专著出版发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李正在北平治病,全民抗战兴起后,李抱病回陕,多方奔走,呼吁抗战,病势日笃,1938年3月在西安寓所逝世,3月11日其灵柩移往泾阳县时,西安各界人士3万多人为其举行公祭。 李仪祉一生勤奋,博学多才,著作宏富,除前述外还有《实用水利学》《水利概论》《西北水利》等专著和其他作品400余种。李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对数学、地质、气象、天文、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建筑等学科亦有研究和造诣。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