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澜(1874~1941) 字子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市历城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9岁加入东北总督赵尔巽新军,后任川军第三十三混成旅协统、第十七镇统制等。辛亥革命后,率部通电宣布四川独立,任四川省大汉军政府副都督。1913年任黑龙江省护军使兼民政长,因反对袁世凯去职。1916年任广东省省长,1917年迎孙中山返粤,赞助孙中山召开非常国会,开展第二次护法斗争。1924年任东北特别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1926年后,朱主要从事社会福利事业。 1929年起,陕西连续3年大旱,饿殍遍野。朱来陕调查,即以华北慈善团体联合会的名义,联合东北慈善团体以及华洋义赈会、佛教会等组织,提出“三元钱救一命”的口号,很快筹集到百万元以上捐款,购粮16万担,救济灾民约百万人。时值中原大战,交通阻塞,朱押解救灾粮途经天津时,前清逊帝溥仪也被其义举所感动,捐出大洋3000元。粮食解决后,灾民过冬又发生困难,朱募蓝土布1万匹运至西安,发给无衣者。朱特别关注灾区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敦请冯玉祥在中山门外让出兵营300余间,成立华北慈善联合会陕西省灾童教养院。1936年,朱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赈务委员会委员长,长期驻西安办理赈务,足迹遍及三秦大地,陕民受惠者甚众。 东北沦陷后,华北、东北的难民大量流入陕西,杜斌丞等建议在黄龙山设立垦区安置难民和灾民,得到朱等社会名流的全力支持,朱从国内外广泛募款,并设立潼关救济总站,护送难民到黄龙山垦区落户。1939年黄龙山垦区管理局成立,朱任局长,共安置灾民、难民5万人,垦田23万亩,还创办保育院1所,收养难童96名,附设小型纺织厂,实行半工半读。同时,西安、扶风的灾童教养院也更名为难童教养院,收容了大批由沦陷区逃出的受难儿童。1939年,朱在眉县成立了眉扶垦区集体农庄,实行集体共同劳动生产,按劳动记工取酬的分配制度,庄员的住房、燃料、蔬菜等均由农庄供给,农庄所办“庆澜小学”学生的学费和老人赡养等,也都由农庄负担。农庄的创办,得到了各方人士的支持和赞助,有人撰文称之为“中国集体合作农场之胚芽”。由于管理有方,1940年农田获得了大丰收,粮棉油产量比1939年翻了1番。 朱在陕多年,为保护陕境的文物古迹倾注了大量心血。陕西塔寺林立,古迹遍布,但由于连年战祸,文物庙宇破坏严重。朱曾发起募修,先后主持修葺的文物古迹有长安大兴教寺,西安大慈恩寺及大雁塔、青龙寺、大兴善寺等。 1941年1月,朱庆澜在西安病逝。冯玉祥亲撰挽词《哭庆澜》,勒石立于墓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