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宋联奎( 1870~1951) 字聚五,又字菊坞,晚号菊叟。祖籍云南,生于陕西长安宋家花园(今属西安市雁塔区)。少年时先后在西安和甘肃皋兰、兰州等地读书,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西安中举。翌年就读于西安关中书院,翌年随其父赴兰州,先后在江西会馆、靖远县敷文书院任教。二十年(1894年)赴京参加恩科会试未中,留京未归,翌年入甘军董福祥部任文案兼司奏牍事宜,后因平息河湟事变有功,升直隶州知州,加四品衔,分发四川候补。二十五年(1899年)起在四川办理盐务,先后任职于富厂(自流井)盐务局、江巴盐务局、井研票厘局等。1902年秋宋上书四川总督岑春煊,陈述治川意见,为岑所器重,委其任忠州直隶州(今重庆忠县)知州,宋到任后打击劣绅气焰,制订安民措施,为百姓称道。1905年任四川资州直隶州(今资中)知州,上任后即筹建州中学堂,两月内清结积案200余起,在任自捐廉俸购种桑园2处,年产桑苗20万株,发给农民种植,还把州署按惯例应得的白银1000两捐出办学,添建初级师范学堂,修建罪犯习艺所及半日学堂。1907年调署叙州府(治宜宾,1913年废)知府,把自流井盐灶绅商按惯例馈赠的档规银1200两捐给府城第二中学堂。1908年署宁远府(治西昌,1913年废)知府,因办理辖区少数民族事务与四川总督赵尔巽意见分歧,后以母病需要护理为由辞职。1909年初,宋又被任命为资州府知府,因与赵尔巽矛盾日益加深,不久又辞职,于1910年夏回到西安。同年秋,清廷任命宋为云南楚雄府知府,其以云南为祖籍奏请回避未允,于1911年初取道成都赴滇,又被调署永昌府(治保山,1913年废)知府,旋又护理迤西道兵备,兼腾越关监督,负责西防营务处事务。在处理国际间修路、交涉片马划界等事宜时,均使边界事务得以妥善处置。 1911年10月27日,驻守云南腾越的新军发动起义,宋先避居乡村,后往缅甸境内新街(八莫),得华侨李遐养等人帮助,经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到上海。1912年5月,应陕西都督张凤翙电邀回西安任都督府顾问。1914年1月,北京政府委任宋护理(3月改署理)陕西民政长(5月改称巡按使),其间白朗起义军入陕,陕西都督张凤翙与宋奉命派军镇压。6月,陆建章署理陕西都督,大开烟禁,宋反对无效,愤然辞职。1915年8月,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在北京大肆活动,宋反对,以妻逝为由回陕。1918年宋赴京任总统府咨议,1919年奉命回陕调停陕西靖国军和陕西督军陈树藩矛盾事。此后至1923年间,宋除一度以特派勘察禁烟大员身份短期赴陕外,余皆闲住北京,1923年秋返西安定居。1930年至1944年杨虎城、邵力子、熊斌、祝绍周等人先后主持陕政时,均聘其为省政府顾问。1934年宋被邵力子聘为陕西通志馆馆长,主持《续修陕西省通志稿》的编纂,同时主编《关中丛书》。西安事变爆发后,各界推举宋与王典章等社会知名人士赴南京,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奔走斡旋。抗日战争前期,宋在西安城南瓦胡同村的宋家花园,成了抗日进步人士经常聚会的地方,周恩来常来作客,并在这里会见各界知名人士,朱德曾两次前往看望进步人士和知名人士。宋与李宗仁、朱庆澜、林伯渠、伍云甫等也常有往来,为抗日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1938年11月18日,日军开始对西安大肆轰炸,宋举家迁至城固。1939年至1942年,宋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宋一家于1945年冬迁回西安。宋十分不满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在《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上发表言论指斥国民党的统治比清朝末年还腐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任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委、西安市郊区土改委员会委员等职。1951年7月在西安逝世。 宋平生对文化教育事业多有贡献。曾主持编纂了《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并主编有《关中丛书》。著作有《苏庵杂志》《苏庵公牍存略》《宣南客话》《城南草堂诗稿》《城南草堂文稿》《云南铜政备考》《青松红杏图题跋》等。抗日战争期间客居城同时,宋曾为该县自强小学募捐,还在宋家花园创办私立新民小学,培育人才,解放后把私立新民小学校产及宋家花园地产全部捐献国家。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