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吕柟(1479~1542) 原字大栋,后改字仲木,自号泾野。西安府高陵(今陕西高陵)人。明代官吏,教育家,思想家。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乡贡,就学国子监,正德三年(1508年)以状元授翰林修撰。在翰林院期间,吕柟严辞拒绝大宦官刘瑾拉拢,且屡次上书弹劾刘瑾专权横行,后愤然辞官回乡,家居多年,筑云槐精舍、东林书屋聚徒讲学。世宗即位后复官,入史馆纂修《正德实录》。在朝以直声著称,后因“大礼议”触怒世宗,廷杖下狱。贬任山西解州判官后,勤政惠民,抚恤鳏寡孤独,减丁役,劝农桑,筑堤以护盐池,疏渠以兴水利,并建解梁书院从事讲学活动。嘉靖六年(1527年)擢任南京宗人府经历,解州士民千余人泣涕惜别,并树碑怀念。不久任南京尚宝司卿,公暇在柳湾精舍和鹫峰寺讲学。十一年(1532年)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在任所内讲学,各地学子慕名前来师从者很多。十四年(1535年)任京师国子监祭酒,翌年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吏部事。十八年(1539年)致仕返乡,著书讲学。卒时,高陵人罢市3日,远近吊者数以千计。 吕柟为学强调言行一致,重视实践,认为人生不幸在不闻过,主张在进德基础上修业,提出安贫改过,不图虚名。讲学不局限于经史,要求学生通古知今,通天知地。针对八股文体指出写文章不必在字句上着力,重在发挥本题并有新意。吕柟思想对明代后期书院发展有重要影响,后来东林书院复兴便导源于吕柟。其教学以躬行为急,以忧世为心,所讲内容宁近毋远,宁浅毋深,切于日用,在明代中期以后政治腐败、学校衰退、学风不正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吕柟在经学、史学、自然、文艺、时政及治国安民方面也各有见解。著作有《四书因问》《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春秋说志》《宋四子抄释》《礼问内外篇》《史馆献纲》《南省奏稿》《性理粹言》《泾野子内篇》《泾野子外篇》《诗乐图谱》《寒暑经图解》《史约》《高陵县志》《解州志》《泾野诗文集》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