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隆基(685~756) 唐代第七任皇帝,公元712~756年在位。庙号玄宗,谥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也称唐明皇。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郡王。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后毒杀中宗,立温王为帝,临朝称制。李隆基与刘幽求、太平公主等发动政变,杀死韦后,拥立其父相王李旦为帝(睿宗),被立为太子。后太平公主阴谋篡位,李隆基先发制人,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后即帝位,改号开元。 执政之初,国内政治危机与边疆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李隆基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重申“不得违法买卖人口分永业田”,不许“借公私荒废田”,宣布给流动人口重新计口分田,减轻人民徭役赋税负担;在全国开展“括户”活动,重新丈量土地,登记人口,以增强朝廷实力;推行藩镇制度,实行边疆军人地方化,开展屯田戍边,以增强军事实力;改革吏治,任命一批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官吏,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受”,裁减冗员,精简机构;注意征召培养各种人才,聘请名流学者作为顾问。由于积极推行上述政策,社会和经济面貌迅速改观,唐王朝在这一时期达到全盛,史称“开元之治”。但在统治后期,其穷奢极欲,沉缅声色,怠于政事,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武备空虚,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终于导致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翌年,潼关失守,仓惶西逃四川。太子李亨(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尊其为太上皇。长安收复后,李隆基返回长安,先居兴庆宫,后移居太极宫,抑郁而逝。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