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玄奘(602~664) 俗姓陈,名祎。世人尊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原籍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唐代僧人,旅行家,佛教经典翻译家,中国佛教唯识宗创始人。13岁出家,20岁在大慈恩寺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离长安前往天竺(今印度)游学求法,途经中亚、阿富汗等地,饱经风霜,历尽艰险,最后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佛5年余。由于学识出众,精通50部经律论,获得佛教“三藏法师”的崇高地位。十六年(公元642年)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上任主讲,获得印度众多名僧的赞赏。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其辗转往返17年,行程数万里,“所闻所履,经历128国”,并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共520英、657部及佛像、舍利等。玄奘回长安后,应唐太宗的要求,撰写了一部介绍西域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和山川地理的著作《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得到近代科学家多次验证,印度考古学家依据玄奘所记的路程与方位,先后找到并发掘出几十处古城、古建筑遗址,近代探险家斯坦因重走了一遍玄奘从瓜州到伊吾的沙漠途径,发现玄奘记下的里程十分准确。玄奘在大慈恩寺翻译从印度带回的大量佛教典籍,以19年时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玄奘创立了法相宗(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其弟子千余人,其中有不少朝鲜、日本等国的入唐学问僧,法相宗在日本流传至今,仍是日本一大宗派。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冬,玄奘迁居宜君玉华宫继续译经,因积劳成疾,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圆寂。初葬于长安东郊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将其骨灰迁葬于长安城南少陵原畔,并建兴教寺,立舍利塔。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