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张骞(?~前114) 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秦末汉初,匈奴冒顿单于在项羽和刘邦争夺中原之际,不断扩充实力,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匈奴贵族也乘机到中原地区掠夺人畜和财物,对汉朝威胁很大。得知匈奴与大月氏国相仇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欲与大月氏国联合起来夹击匈奴,遂招募赴西域的使者,张骞以郎官身份应之。同年张骞率百余人从京城长安出发,途经陇西,在河西走廊地区被匈奴俘获。从此,张骞一行被匈奴扣留达10年之久,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马等。10年中,张骞牢记使命,精心保管使者节杖。后其乘机逃出,直奔天山南麓的车师(今新疆吐鲁番盆地),穿过沟通天山南北的重要交通孔道,进入焉耆(今新疆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跋涉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沙漠,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然后翻越山势险峻冰雪皑皑的葱岭,辗转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国(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终于到达已经西迁至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国。大夏气侯适宜,土地肥美,物产丰富,生活已获安定的大月氏国因时过境迁,已无意东返与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国留居了一年多,虽然没有结成军事同盟,但对大月氏及其周围的许多国家进行了考察了解,获得了大量宝贵资料,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起程回汉。为了避免和匈奴遭遇,张骞一行改走南道,沿着昆仑山北麓东归,谁料在途中又被匈奴俘获而扣留一年有余,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又乘机逃出,终于在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被汉武帝封为太中大夫。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整整经历了13年之久,虽然联合大月氏的目的未达到,但作为官方的正式使节,张骞和其随行人员是第一次开通西域,勘察了长安至西域的交通要道,开辟了“丝绸之路”。同时,使西汉朝廷第一次了解到了西域地区的山川河流、物产资源、人情风俗、国家分布等许多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随卫青出击匈奴。由于其熟悉匈奴地形,具有丰富的沙漠行军经验,引导汉军在沙漠中找到了水草,使这次战争取得了胜利,以功被封为博望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张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抗击匈奴,因错过行军日期当斩,赎为庶人。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被汉军打败。张骞受命为中郎将,率300人,每人备马两匹,携带牛羊万头、金币、丝绸缯帛价值数千万,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联合乌孙,孤立匈奴,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达乌孙(今新疆伊犁河一带),劝说乌孙东返曾被匈奴强占的故地,乌孙没有答应。同时,又派副使,分别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联络。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三年(公元前114年),张骞因病去世。不久,被张骞派的副使,也陆续偕同各国使节回到长安。从此,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往关系。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同西域36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开辟了中西通商道路——“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兴盛,西汉王朝的统治由此扩展到了西域一带。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