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史佚(生卒年不详) 又名史逸。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理论家,先后在西周文王、武王、成王三朝为官,成王时与周公、召公、太公合称“四辅”。 史佚以博闻强记著称。对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的政治理论进行总结,著成《史佚之书》,具有很高权威性,春秋时常被各国政治家引用。史佚从当时社会政治现实出发,提出强调亲族内部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的血缘政治理论,而对异族则持怀疑、排斥态度,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同时也倡导族间、国间互相帮助,平等相处,反对霸权与凌辱;主张对地方强大势力实行羁縻政策,“因重而抚之”,以保障中心地区统治稳固。在史佚的理论中,首次出现“敬”、“俭”、“德”、“让”等伦理观念,如“动莫如敬,居莫如俭,德莫如让,事莫若咨”等。其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儒家的“敬”、“让”等观念,墨家的“节用”、“尚贤”等主张,战国时的民本主义思潮,封建时代的羁縻政策、夷夏之防等均可以从史佚的政治思想中找到历史渊源。 殷周之际,伴随社会政治的剧烈动荡,社会思潮出现更新嬗变,史佚的政治理论反映出这种变化。武王克商后,史佚主持对上帝申明讨纣的祷告,列举商纣王的两大主要罪状,一是“侮灭神祗”,一是“昏暴商邑百姓”(《逸周书·克殷》)。这里所说的“百姓”虽非普通百姓而是指商王统治下的各大小宗族,但毕竟为“人”在神灵一统的传统意识中争得了一席位置,在当时历史背景上无疑是社会观念的一种进步。 另据《物原》记载,史佚也是辘轳(从井中提升水的工具)的发明者。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