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锡林 1929年生,陕西绥德人。1944年就读于绥德师范,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榆横战役中随战地服务团在白求恩和平医院第七分院任护士。1947年始,先后在绥师战地服务文工团、陕北文工团任演员、编导、科长。1955年至1989年历任延安歌舞团、安康地区文工团、陕西省京剧团和陕西省乐团团长、书记等职。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曾在《边区自卫军》《做军娃》《睁眼瞎子》《越捞越深》《模范农家》等剧中扮演角色。导演过《小女婿》《赤卫军》《红线记》等剧目。导演的《赤卫军》获1956年陕西省戏剧会演导演二等奖。1986年被评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优秀党员。 尚爱仁 1929年生,陕西佳县屈家庄人。1944年8月考入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调绥德分区文工团当演员,1946年调绥德分区群众剧团工作。1953年调中共绥德地委宣传部当文艺干事。1956年任绥德县文化科学长、宣传部长、县委委员。1970年调任榆林地区文工团团长、党支部书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他组建了榆林民间艺术团,新建了榆林地区文联、群众艺术馆、文管会和榆林剧院。1985年调省文联工作。1987年1月,调任省歌舞剧院院长后,推行文艺体制改革,剧院被评为陕西省文艺改革先进集体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本人被评为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48年他将李季的信天游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改编为陕北说书,并组织说书艺人下乡演出千余场。他创作的快板剧有《四老汉》《耍狗熊》,秧歌剧有《黄河要变清》《秋生和秀芬》。他创作的陕北说书还有《树碑记》《献宝记》《奇婚记》《李自成遇难记》等。现任省文联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 杨天易 1930年生,陕西西安人。1939年由高培支引荐,考入陕西易俗社13期学艺。初演小生戏,后演须生戏、靠蟒戏、官衣戏、红生戏和现代戏。他戏路广,唱法新,唱腔悦耳怡神。早在1952年,西北艺术学院的专家专程采访研究他的唱腔、发声特点。他演出的《游龟山》《白逼宫》《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不拘泥,有新意,有新腔,受到观众好评。他曾获陕西省首届戏曲会演二等奖,参加了《火焰驹》《三滴血》秦腔艺术片的拍摄,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荣立二等功,参加秦腔赴京及13省区巡回演出。 胡舒琛 1930年生,天津市人。1949年2月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后参加部队文工团,1954年转业,1960年调陕西省杂技团任导演。在部队获西北空军文化创作二等奖,1956年参加省戏剧会演,获演员二等奖。1979年执导的一台杂技节目,获演出甲等奖。曾出访日本国10多个城市,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 冯忠骅 1930年生,陕西南郑人。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华抗日民族先锋队。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陕南日报》记者。培养农民作者创作诗歌、道情词曲,搜集民歌,并指导歌手林其平、朱义平、罗义光把陕南情歌唱到省城、首都。收集陕南古乐曲牌、傩戏和二黄曲牌。改编歌剧《春风吹到诺敏河》,改写歌剧《徐建春》。1979年任南郑县文管会主任、县文化馆长期间,参与修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的领导工作。1981年被评为陕西省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编著(合著)魏传统《黄洋界上炮声隆》《左明》等,其中有六本被评为省级优秀书刊,一本获文艺创作特别奖。 莫 里 1930年生,青岛市人。1949年4月考入华北大学,同年9月分配到西北文艺工作团任演奏员。先后两次在东北音专和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任歌剧团、歌舞团指挥。先后指挥了《如兄如弟》《草原之歌》《刘胡兰》等几十部歌剧、舞剧,创作民乐合奏、小歌剧音乐及朗诵词多首,发表《听乐浅谈》《交响乐的四朵春花》等论文。 苏 维 1930年生,哈尔滨人。1945年参加中国大同盟,1946年调东北总政文工团、鲁艺二团工作。几十年来,演出近百个角色。饰演宋美龄时,受到周恩来同志书面赞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步入影视艺坛,扮演过《延安游击队》中的镇长夫人。曾创办西安老年协会影视中心,担任西安市老年文艺协会副秘书长。 李国庆 1930年生,湖北郧县人。1948年从事文艺工作,先后在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七师宣传队、陕南军区文工团、省乐团、省歌舞剧院担任小提琴演奏或首席。后受聘于省艺术馆和省艺术干校任小提琴教师,排练演出数十部世界和中国著名歌剧及小提琴协奏曲。曾获西北军区文艺检阅一等奖、西北音乐周伴奏奖。 陈尚华 1930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导演。1942年入西安华艺社学艺,得李正敏传艺,演出的《走雪》《赤桑镇》《抱琵琶》等剧目,被百代公司录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先后执导了《杨门女将》《辕门斩子》《庵堂认母》等50多个剧目,有的成为经典之作。 刘 斌 1930年生,陕西人。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国家一级导演。曾在影片《陕北牧歌》《阿爸的愤怒》中任主角和导演的助理。在影片《芦笙恋歌》《水库歌声》《徐秋影案件》及《雪海银山》《碧空银花》《巴山红浪》《尚小云舞台艺术》中任副导演。独立执导的影片有《抗旱曲》《老保管》《新媳妇来了》《抬花轿》《洛阳桥》《望穿秋水》《彭大将军》(联合)等十余部。执导的纪录片有《天山南北迎亲人》《光辉的五七道路》《陕北人民学大寨》《陕甘宁边区革命歌曲演唱》等。 栗怀荫 1930年生,陕西西安人。1940年在陕西省戏曲专修班学习,后入陕西易俗社司鼓。1953年随西北文艺工作团赴朝慰问,荣立三等功。1954年随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西北分团赴甘肃河西走廊慰问解放军。1956年在陕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为秦腔《游龟山》司鼓,获音乐演奏奖。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秦腔彩色戏剧片《火焰驹》中担任司鼓,在录音棚里受到毛主席接见。1959年,在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担任《三滴血》《火焰驹》司鼓。他担任司鼓的戏还有《夺锦楼》《双锦衣》《软玉屏》《大孝传》《八义图》《三打祝家庄》《牛布衣》《杜鹃山》《沙家浜》等。他借鉴了京剧、汉调二黄、晋剧、潮剧等锣鼓经,鼓点干净,传情动人。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协会员,陕西省音协会员,陕西省打击乐学会常务理事。 王冀北 1930年生,河北滦州市人。国家一级导演。1949年参加部队文艺工作,在《周子山》《董存瑞》《英雄阵地》等歌剧、话剧中饰演角色。20世纪50年代后,主要从事导演工作,代表性导演剧目《保卫延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红都儿女》等。获省导演奖。《保卫延安》《西望长安》《桃花扇》《智取威虎山》等一批剧目受到好评。曾任陕西省艺术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中国剧协会员、陕西剧协理事。 史美强 1930年生,上海市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陕西分会会员,中华梨园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团团长。13岁登台,16岁习文武老生,曾演出《蜡庙》《战宛城》《打渔杀家》等。20岁能演戏30余出。1951年在江苏省南通市为抗美援朝义演《唇亡齿寒》一剧,被南通市文联邀请为出席第一届文代会代表,同年参加南通专区更俗实验京剧团任演员兼导演。1952年被选任南通市地方国营京剧团团长。1954年与名演员王玉蓉、白玉艳、王岑秋等巡回演出于长江南北、天津、上海以及东北各大城市。1956年到西安加入陕西军区所属新声京剧团,1958年转入陕西省京剧团。曾创作大型现代戏《风雪桥山》《红色风暴》《延安军民》等,改编古典剧《冲霄楼》《水泊梁山》《劫皇刚》《血海仇》《张飞敬贤》《魏徵三谏》等。执导或参与导演的剧目约50余本,主演和担任主要角色的剧目近百出。其中《借靴》一剧主演张三(兼导演),参加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导演二等奖;《平江晨曦》一剧饰周盘,参加1982年陕西省现代剧目会演获演员二等奖;改编、导演《张飞敬贤》并拍成电视片在全国播放,参加全国戏曲电视片大奖赛荣获“长城杯”。 艾 友 1930年生,陕西省米脂县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导演。1940年参加革命,曾在绥德分区民众剧社、绥德分区文工团、西北文艺工作团、西安歌舞剧院、陕西省歌舞剧院任演员、导演、歌剧团团长等职。1942年参加演出歌剧《周子山》和《血泪仇》。1944年演出了改编的传统戏曲《三滴血》《群英会》《烙碗计》等。1945年参加了歌剧《白毛女》演出。1949年进西安后,参加了《美国之音》《保卫村政权》《战友》《如兄如弟》演出。先后导演(有的与人合作)过的剧目有:《刘胡兰》《白毛女》《白杨寨的早晨》《兰花花》《红梅岭》《丹峰儿女》《义和团》《向阳川》等等。和高鹏合作导演的《白杨寨的早晨》获得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大会导演一等奖。 谭 托 1930年生,陕西省西安市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考入西北文艺工作团(现陕西省歌舞剧院)。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歌剧研究会会员、中国音协陕西分会会员。他演出的优秀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数十部。参加拍摄的电影有《彩桥》《渭水新歌》《鬼妹》《黄土地》等,电视剧有《东周列国》《封神榜》《龙泉》等。其中电视剧《在古师傅的小店里》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电影《黄土地》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 油达民 1930年生,山西省岢岚人。国家一级作曲。1943年参加工作,曾在晋绥边区服务剧社、人民剧社、七月剧社任演员、演奏员,在西北艺术学院、管弦乐队、音乐系任队长、教员,省歌舞团指挥、作曲,省乐团团长、书记。作品有民族管弦乐曲《欢度新春》《十番》《江山如此多娇》《拥军赞歌》、交响大合唱《延安》等。参加整理《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任影片《桃花扇》《南泥湾》音乐指挥,为《六斤县长》配乐。一些作品分别获奖。曾任音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音乐室顾问。 向景安 1930年生,陕西渭南人。1949年5月考入西北军政大学,1951年入朝主编《战地新闻》,曾获朝鲜民主共和国银质军功章。1957年转业,先后发表报告文学《鸡窝出凤凰》《万能师傅张启保》《集体迷》《共青团化工厂》等数十篇。1961年同黄俊耀将《集体迷》和《共青团化工厂》改编成戏剧《蟠桃园》《灯笼红》和《一代新人》,“文化大革命”中遭不公正待遇。1979年撰写了《西安方志史略》,同年应邀参加全国首届地方志学术会暨中国地方志协会成立大会,后参与了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的筹备建立工作,发起和组建了西安市地方志机构。相继发表《陕西方志考》《陕西方志总录》等文论。近年来,从事文史写作,先后发表《历史上真实的赤壁战》及饮酒、年俗、宫女、帝王、婚姻、避讳等史话、札记、文论数百万字。撰成的《中国园林艺术》,受到著名史学家史念海教授高度评价,并为之写了序言。长篇成书的有《汉语中的释道语言》《简易文字学》《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中国园林艺术》《发生在陕西的典故》《历代宫廷状况述略》《名句探源》等百万字。 关润娟 1930年生,黑龙江省宁安县人。满族。195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陕西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副研究员。1949年6月参加革命,一直从事曲艺编辑和理论研究。编发各类曲艺作品千余件,其中十余件在全国曲艺调演中获奖,在省内多次举办曲艺创作班,培养专业、业余作者百余人,参与领导策划全省民间曲艺收集、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陕西曲艺概观》《珍贵的唐代说唱俑》《浅谈韩起祥的艺术道路》《韩起祥传统书目选编》(主编)《韩起祥与陕西说书》(合作)及《论陕西说书〈刘巧团圆〉的艺术特色》等。1986年任《中国曲艺志·陕西卷》主编,1988年获文化部等部委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奖。 武玉笑 1930年生,陕西佳县人。话剧编导。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陇东文工团任演员。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甘肃省话剧团编导、艺委会主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甘肃分会主席。创作的话剧有《天山脚下》《远方青年》等。《一个快乐的苦命人》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银奖。参加创作并导演的《在康布尔草原上》1956年获全国话剧会演剧本二等奖、导演一等奖。出版有《武玉笑剧作选》。 吕 冰 1930年生,江苏灌云县人。国家一级作曲。1949年6月参加西北文艺工作团,1955年从事音乐创作,1956年创作的歌舞曲《花儿与少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会演,轰动京城,并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流传全国。他创作的《风雷颂》《喜开镰》《秦岭游击队》《区生产歌》《乔老爷奇遇》等乐曲颇具影响。1983年创作的《唐·长安乐舞》迄今演出逾千场,在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引起轰动,1984年获陕西省文艺开拓(创作)一等奖。他潜心钻研民族音乐理论,先后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论文《苦音调式的历史形成》《论燕乐音阶》等。曾任陕西省歌舞剧院副院长、中华梨园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音协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 高振寰 1930年生,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45年2月经米脂中学党组织推荐考入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地干班。1946年3月调入延安西北文艺工作团。1947年10月调西北电影工学队赴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先后任录音助理、译制片录音师、录音和洗印车间主任、技术管理科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录(译)制影片十多部均获好评,其中《他们有祖国》(苏联影片)曾获政务院文教委和电影局颁发的集体质量奖(锦旗)。1955年在长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8年调西安电影制片厂,任技术办公室主任兼录音车间主任和技术处长,并协助技术副厂长汪中熙创建西影技术管理体系。“文化大革命”中受不公正待遇。后任8.75车间主任期间,采取国外预涂磁技术提前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受到特别表扬。他制订的提高影片技术质量的规章制度,使影片摄制和8.75mm拷贝技术质量在1976年全国洗印会议上名列前茅,并受到表彰。1979年配合导演林丰(厂党委书记)试拍确定了完美的照明光比和洗印工艺,使用国产彩色底片拍摄了戏曲片《屠夫状元》。1980年监制的《西安事变》,受到该剧组及其导演的赞扬。1984年组织研究并担任技术监制完成了西影第一部单机双镜头立体电影《他,我们见过》。1985年被评为西影厂先进工作者。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理事、陕西省电影家协会顾问、陕西省延安文艺学会理事。他年逾古稀,孜孜以求,报国之心未泯,仍在他亲历六任厂长的西影给摄录剪公司和宣发处讲课,培养年轻一代。 曲华君 1930年生,辽宁旅大市人。1949年调陕南区党委宣传队(汉中地区歌舞团前身),后入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回团后任演员、导演。执导的《吹鼓手招亲》《戏班子断案》《红梅岭》均参加省、地会演并获奖。秦腔《巧绣山花》《巴山丹橘》等,参加西北五省及省、地会演并获奖。 王玉芬 1931年生,湖北丹江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1月在陕西南公学学医,同年9月调汉中地区歌剧团,40多年演过百余个戏剧角色。1950年创作歌舞《采莲船》获省民间艺术演出一等奖,同年该剧被选赴朝鲜演出。在歌剧《刘胡兰》中饰刘胡兰、《小二黑结婚》中饰小芹、《红霞》中饰红霞、《吹鼓手招亲》中饰小鸾,获陕西省首届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从60年代至80年代,在歌剧《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江姐》《海港》《八一风暴》《武则天》《霓虹灯下的哨兵》《槐树庄》《西安事变》等剧中均饰主要角色。曾为汉中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被评为省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中国剧协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刘均平 1931年生,河南洛阳人。研究馆员。1949年参军从事文艺工作,1956年在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后在西安音乐学院作曲试点班进修。1983年调省艺术研究所,1984年任副所长。1986年调省艺术馆任馆长兼党支部书记。1989年调艺研所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论文《陕西变体调式体系研究》《韩城秧歌音乐初探》《民歌调式转换手法九例》《长安鼓乐曲浅析》及民间音乐评价《从五色梅想起的》《长安风俗歌——洗狮娃》等先后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发表。与人合作出版有《中国民歌》(陕西部分)、《陕西革命民歌选》、《弦板腔音乐》等。《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副主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编委。1988年获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荣誉奖,同年获省文化厅先进个人奖。中国音协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候补理事。 程克俭 1931年生,西安市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8岁跟端履门朝贺巷古铜器社学敲社,10岁掌握古铜器社里的司鼓、念词、开赞等基本技能。12岁成为古铜器社里的骨干。在历年南五台、西五台传统庙会演奏中备受友社前辈称赞:“咱西安古乐后继有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从西安高中毕业,从事中学教育。他编著的《西安旅游》曾获陕西省第二届中学历史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利用暑假钻研西安古乐,搜集、整理鼓乐念词,查漏补遗,验证修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系统整理了古铜器社传统的“九联”敲法,编写出《西安古乐铜器乐谱简集》,从此结束了西安古铜器敲法只有口授而无笔载的历史。他系统整理了西安古乐古念词,并用科学的、历史的观点一一进行修正、注解、考证,将常用的24首汇集成《西安古乐古念词选集》。修改和补编了赞词,汇集成《西安古乐赞词选集》。经他整理的简谱与工尺谱对照的乐谱共24首,其中僧、道、俗各派均有。道派16首,僧派7首,俗派1首。并将其汇编成《西安古乐工尺谱与间谱对照选集》。经他改革和创新的念词,有歌颂历史名城西安的《望南瞧·长安颂》,有歌颂中华民族始祖的《朝黄帝陵》《朝炎帝陵》,有赞美大好河山的《终南山·终南山赞》《四季天彩·观八景》,有欢庆盛世的《高调·日升月恒春长在》,有赞颂文物胜迹的《金葡萄·钟鼓楼颂》《香宝卷·兵马俑赞》,有颂扬改革开放新气象的《五云登空·四季花开放》《乱八仙·百花争艳》《群仙会·花仙聚会》等13首。他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王之涣、孟浩然等一些诗篇同古念词音乐相配,编成《西安古乐新念词选集》,将组合的唐诗配辑成《西安古乐念词曲调与唐诗配选集》。较为系统地整理出西安古乐所包括的铜器音乐、乐器音乐和念词音乐三个部分。他参加敲社60多年,至今好西安古乐之初衷未泯,屡引中青年习艺授经不辍。 王 焱 1931年生,陕西省绥德县人。国家一级作曲。1949年绥德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绥德文工团任演奏员。1951年从事指挥、作曲,1956年到中国交响乐指挥训练班学习,1962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创作或与人合作《义和团》《飒爽英姿》《飘香的花手帕》等10多部歌剧音乐,《毛主席恩情比海深》《陕南美》《巴山桃花水》《揽羊人小唱》等数百首歌曲,有数十首在全国和省市获奖,近百首录制成盒式磁带、唱片,有的被列入音乐院校教材。曾任陕西省乐团团长,《音乐天地》主编、陕西音协副主席。 李凤州 1931年生,河北晋县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一野、二野、新疆军区文工团任演员、导演。1956年随中国文化团赴印度、埃及等8国访问演出,1963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一年半,1973年7月到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任导演,先后导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木偶剧。1986年访问西欧,并参加瑞士、西德、荷兰等国的艺术节演出,受到欢迎。后在电影《奥金马》《丁龙镇》中担任角色。 王玉琴 1931年生,陕西商县人。国家一级演员。9岁入集义社学艺,后在渭北沛风社、三原明正社搭班演出,十五六岁加入南友社工正旦老旦。20世纪60年代去北京学习,受到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红线女等艺术家的指导。她主演的《白玉楼》《三娘教子》《杨门女将》等,感情奔放、淳朴自然,享有声望。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仝 云 1932年生,陕西富平人。1946年参加革命,曾在三原军区文工团、省文工团、延安歌舞团、宝鸡市豫剧团工作。曾在文化部、山西艺术学院学习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先后演出30多个舞蹈和60多部剧目,舞蹈《花儿与少年》《春到茶山》等受到欢迎,《八人场子》获陕西省首届民间舞会演一等奖。曾任宝鸡市豫剧团团长。 王国章 1932年生,湖北均县人。1949年6月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汉中红星歌舞团。曾在西北歌舞团、西安音乐学院进修音乐,为《白毛女》《江姐》等近百部剧目伴奏。他参加伴奏的歌剧《归来》获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会演一等奖、演奏一等奖。大型歌剧《红梅岭》赴京演出。 黄 河 1932年5月生,陕西咸阳人。195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做过演员,搞过剧本创作和戏剧理论研究。40多年来撰写论文、戏剧评论、曲艺作品300多篇70余万字,在省内和全国40多种报刊、电台发表,其中40多篇辑入全国及省内编辑出版的专辑、丛书、词典。《生活耀光彩》《现代戏舞台调度浅谈》《功垂千古的历史画卷》获省1989年艺术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奖。陕北琴书《刀对鞘》参加全国曲艺调演;《绑婚记》获1988年省法制调演创作二等奖。历任省戏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省戏剧评论家联谊会理事。 王 斌 1932年生,陕西咸阳人。国家一级导演。1949年9月参加咸阳文工团,1952年后调入省眉户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几十年来,他以秦腔、眉户、碗碗腔、歌剧等形式,演出了《白毛女》《金琬钗》《十二把镰刀》《曲江歌女》等40多出剧目,受到群众喜爱。1959年随团巡回演出13个省市,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1976年后从事导演,排导了《杏花村》《酒醉杏花村》《武则天》等10多部剧目,曾获省一等奖。多次获地区导演、作曲一等奖,撰写表演、导演论文多篇。1981年被评为陕西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李德富 1932年生,河北涞水县人。1947年参加涞水民间文艺队,演出《穷人恨》等现代戏,后向京剧前辈白寿臣学戏,1954年师从赵艳霞、臧岗兴。他的长水袖表演堪称一绝。1962年以来,任尚友社戏剧教师的同时,向陕西各地许多名演员传授了长水袖技艺,如李瑞芳、马兰鱼、姚月红、段林菊、华美丽、郝彩凤、霍慧君、曹海棠等,还给东方歌舞团、总政歌舞团、吉林哈尔滨、北京、陕西的院团、戏校传艺。他吸收河北梆子、评剧、越剧、秦腔、晋剧、吉剧、眉户、碗碗腔之长,成为三秦艺坛一颗明珠。 井 梅 1932年生,陕西米脂人。国家一级导演。1940年参加革命文艺工作,1949年由歌剧演员转为舞蹈演员,1951年入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多次出国演出。1958年入北京舞蹈学校进修,1960年调陕西省舞蹈学校任教,1963年调西安市歌剧院任编导、创研室主任等。她表演的《剑舞》《蒙古舞》及独舞、双人舞,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表演一等奖。她创作的《铁环舞》《送荷包》《草原小姐妹》等,获省舞协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优秀作品纪念奖。导演过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舞剧《红色娘子军》等。曾任陕西舞协副主席、西安市舞协主席、陕西省文联委员。 齐国才 1932年生,辽宁海城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48年参加军队文工团,1950年担任首席小提琴演奏员,1951年担任大型歌剧《董存瑞》乐队指挥。1954年投师中央音乐学院盛雪教授进修小提琴。1960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指挥专业,毕业后在抚顺工人交响乐团指挥《沙家浜交响曲》、钢琴协奏曲《黄河》和舞剧《白毛女》《天鹅湖》等。1980年任安徽省筹建乐团指挥,排练演出李斯特《前奏曲》、交响诗《梁祝》、交响曲《闹花灯》等。1983年应邀去峨影乐团,任该团常任指挥。1986年任陕西省乐团指挥,参加贝多芬九大交响曲音乐会,指挥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1987年参加陕西省首届艺术节,指挥《双十二》序曲等,获指挥奖。担任电影《老井》《独脚冠军》等音乐指挥。 李东升 1932年生,陕西佳县人。1944年入佳县文工团,1951年进西北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团任演员兼导演。从事晋剧40年,排导100多个剧目。1960年导演《茶瓶计》获省青年演员会演导演奖。创作的小戏有《自力更生度荒灾》等十多个。 梁树燕 1932年生,江苏徐州人。1949年9月参加新疆军区文工团,1970年转业到西安歌舞剧院。曾与人合作编导舞蹈《会面》、舞剧《怒火》等多部,《边防雄鹰》获总政优秀舞蹈创作奖,1987年执笔、执导的舞剧《秦俑魂》获陕西省和西安市艺术节编导一等奖,并参加中国艺术节,又赴英国参加第41届国际艺术节。西安市舞协副主席。 高野 1932年生,原名阎凌,山东省郓城人。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入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学习,1954年毕业分配到陕西凤翔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他师承黄胄。1957年的油画《营火会》获陕西青年画家乙等奖。著有《凤翔木版水印窗花》(1957年陕西省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他的《双鸡图》曾远达东南亚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人画家称他为“鸡王”,中国香港为鸣山的文章称之“徐马白虾高野鸡,做人骆驼黄胄驴”,也将其誉为珍品。1958年被错划右派后,他艺术之心不泯,在西安组织了“陕西省新安美术工厂”,自任业务总管,还承办了省、市政法展览,农业展览,工业展览。曾在陕北组建了志丹文工团、黄龙文工团和知青宣传队,并负责编剧、美术工作,自编节目有《一双毛线袜》《小八路见到毛主席》《革命灯》和《新中国“教育诗”》。1979年平反昭雪后在耀县文化馆工作。曾组建起“耀县青少年美术学校”,以文化馆名义编辑出版了《耀县木刻集》《耀县文艺》。1984年调入西安后创办并主编《旅游博览》杂志。先后在《人文杂志》《文史哲》《西北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史论文章20多篇,在《诗刊》《延河》《陕西日报》《陕西青年报》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逾百篇。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西北师范大学校友会陕西分会会长、敦煌艺术学院校友联谊会会长、西安市老年大学美术技法、史论教授,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廖若萍 1933年生,陕西淳化人,1948年参加西野文工团。先后在《穷人恨》《血泪仇》《官逼民反》《藏舟》等几十个剧目中扮演角色。毛主席看了她演出的《血泪仇》赞扬她:“你演的戏很感人,很有艺术才能。”她演出的《藏舟》,群众称她为“延安红”。她多次深入部队,借战斗间隙演出,在西北解放战争中,她跟随部队演出,一直坚持到胜利。为此,她受到多次奖励,总政治部给她记大功一次。解放后,她改做导演和戏曲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 鲁日融 1933年生,湖北均县人。1949年5月参加革命文艺工作,1954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留校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1983年任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翌年评为该院教授。先后应邀出访日本、香港、 台湾、马来西亚、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士、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著有《二胡教程》,主要作品有二胡曲《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欢乐的秦川》《曲江吟》《信天游》。他指挥演奏的民族弦乐作品20多部被录入《中国民族器乐曲》精选专辑出版。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刘亘天 1932年生,陕西长安人。1944年入西安上林剧院、西安晓钟戏剧学校学习,1949年9月参加革命,后调西北戏曲剧院。1956年参加陕西省首届戏剧会演,演出《杀庙》获演员二等奖,曾参加赴京献礼演出和十三省市巡回演出,受到好评。改编剧本《覆水难收》《卖酒》《烙碗记》等。致力培养青年演员。1988年获戏曲研究院园丁奖。陕西剧协会员、省艺术学校高级讲师。 安志顺 1932年生,陕西绥德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奏员。1947年参加绥德分区文工团,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乐团进修。多次被评为优秀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出席省、市党代会。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音协陕西分会理事、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陕西打击乐学会会长。曾任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艺术指导、乐队指挥、艺术委员会委员。创作(包括配器)舞蹈音乐及声乐器乐作品269部,11个国家和地区91家报刊评介了他的创作和演奏。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播放了他的专题,1987年先后两次通过卫星向欧洲六国介绍了他的创作和演奏。《鸭子拌嘴》《老虎磨牙》《普天乐》在朝鲜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和专题讨论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和好作品。曾先后随团出访朝鲜、日本、丹麦、瑞典、挪威、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冰岛等国家,参加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博得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赏,为国赢得了荣誉。1988年应日本邀请参加了地球打击乐艺术节。在继承和发展民族打击乐方面作出了贡献。 邵维宾 1932年生,山西省朔县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全国剧协会员、剧协陕西分会会员、音协陕西分会会员、省歌剧研究会会员。自1949年参加工作以来,参与近百个文艺晚会演出。曾主演过《江姐》《草原之歌》《货郎与小姐》《洪湖赤卫队》《白毛女》《兰花花》等剧目。她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调演。1962年,演《白毛女》剧中的王大婶,获演员乙等奖。1988年演出电视剧《战场情场市场》获二等奖。她主演的江姐曾引起强烈的反响,几年内连演数百场,她嗓音纯净优美,音域宽广,受到中央音乐学院汤学耿教授、时乐蒙专家赞扬。多年来兼搞声乐教学工作,先后培养了一批专业与业余歌手。 余巧云 1932年生,陕西西安人。国家一级演员。10岁拜师学艺,11岁在三意社登台演戏。解放后入渭南“新华社”(后改新民社)。1952年去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会演,与黄俊耀等同台演出的《藏舟》《大家喜欢》受到好评,1956年主演的《铡美案》获陕西省戏曲会演一等奖。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省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她演出的代表剧目《秦香莲》《三上轿》《汾河湾》《斩秦英》《大家喜欢》等被电台录像或制成戏曲唱片发行。曾任渭南地区秦腔一团副团长、名誉团长,渭南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 王伯芳 1932年生,陕西淳化人。1946年参加陕甘宁边区“八一剧团”,后在三原分区文工团、省文艺工作团当演员,1951年入西北艺术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回省戏曲研究院,他导演的《两颗铃》演过500多场,导演的《爱与恨》获1981年省新创作剧目会演一等奖,《杏花村》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曾任省眉户剧团、秦腔团、眉碗团副团长、团长、党支部书记,省戏曲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国剧协委员、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理事。 李爱云 1932年生在西安,祖籍河南。20世纪40年代参加了何振中的振兴社,解放后在晓钟社、义声社演戏,1951年加入尚友社。工青衣正旦,唱腔优美,声情并茂,尤以《西厢记》中的红娘、《三上轿》中的崔桂英、《庵堂认母》中的志贞为最佳。1956年陕西省戏剧会演中,演出《三上轿》获演员一等奖。 尹良俗 1933年生,陕西长安人。1943年进入易俗社13期科班学艺,主工文武小生。曾演出70余部古典、现代戏。他演出的《游龟山》获省文化局三等奖,《红梅岭》获市文化二等奖,赴朝慰问演出立三等功,《藏舟》获1980年省文化局纪念奖。他在《西安事变》中塑造的张学良和《白龙江》中扮演的刘少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两部戏曾先后荣获文化部的演出一等奖和荣誉奖。系陕西剧协会员、省秦腔研究会理事、西安市文联会员。 华美丽 1933年生,陕西临潼人。10岁随父到民盛社学艺,十四五岁已小有名气,她演出的《三休樊梨花》《五典坡》《玉虎坠》等戏名播关中。1949年加入尚友社,演出的《红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屈原》等红极一时。“文化大革命”中受不公正待遇,1979年回队演老旦。她曾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多次受到表扬奖励。系全国剧协委员、西安市总工会委员。 赵克明 1933年生,山西省忻州市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剧家协会会员。1949年9月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同年到汉中歌剧团任演员。1951年考入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后留西北人民话剧团(今西安话剧院)任演员。先后在歌剧《白毛女》、话剧《曙光照耀莫斯科》《北京人》《红旗谱》《甲午海战》《万水千山》《叶尔绍夫兄弟》《西安事变》《秀才遇见兵》等70多部戏中塑造了各类艺术形象。与他人合作导演了话剧《三十六任队长》《红白喜事》,执导一台《微型喜剧》晚会和一批喜剧小品。参与了《一代新人》《延水长》《巍巍昆仑》等剧本的创作、改编。曾荣获西安市文艺会演优秀表演奖,陕西省首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导演的《产房门前》等一批喜剧小品,参加了陕西省喜剧电视小品大奖赛,有五部获优秀作品奖,其中《产房门前》获一等奖,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播出。与他人合作、共同编导的儿童戏剧小品,获全国首届“老龙口杯”儿童戏剧小品邀请赛一等奖。应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影视公司和陕西省电视台之邀,先后在电影《阿龙浴血记》《长江的回流》《孙思邈》《海灯法师》等多部电视剧中扮演角色。他饰演男主角的《晚秋的旋律》,获1984年陕西省优秀电视剧“铜车马”奖。 吕月兰 1933年生,陕西西安人。1945年入咸阳益民学社学艺,后在六军宣传队、红星剧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剧团、西安市秦腔二团任演员,擅正旦、小旦、老旦。先后演出《铡美案》《五典坡》等70余个剧目,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受到朱德、彭德怀、贺龙等首长接见,在新疆、西北地区享有盛誉。 刘鸿麟 1933年生,河北省人。7岁随父演出。1950年获西北文联表演一等奖、西北军政委员会表演一等奖,1951年获西北五省会演进步艺人奖、西安市曲艺会演冠军奖,1952年获西北文联表演一等奖,1953年、1954年、1956年获西安市曲艺会演一等奖,1958年获陕西省曲艺会演表演一等奖。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西安曲协理事。 阎冬贤 1933年生,山西夏县人。1949年9月参加西北一野宣传队,1953年转业到西北戏曲剧院。先后演出歌剧、舞蹈、话剧、秦腔、眉户、碗碗腔等60余出剧目,曾参加13省、市巡回演出。她演唱的《红色宣传员》《大家喜欢》《曲江歌女》等唱段,已录成唱片,广为传唱。陕西剧协会员,省秦腔研究会理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