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名人首页 | 西安名人 | 宝鸡名人 | 咸阳名人 | 铜川名人 | 渭南名人 | 延安名人 | 榆林名人 | 汉中名人 | 安康名人 | 商洛名人 | 杨凌名人
陕西名人网:让更多人了解,陕西当代名人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名人 > 正文

陕西戏剧人物简录(1)

 2013-11-17 17:12:53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阎国斌1900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安尚友社创始人之一,专工须生,红生造诣精深。表演豁然大度,潇洒脱俗。演唱的代表剧目有《卖华山》《困土上》《单刀赴会》等,有“活关公”之称。
    刘易平 1906年生,陕西长安县人。16岁投师须生刘立杰的“秦钟社”学艺,8年学会50多个剧目,以唱功见长。后在甘肃平凉“平乐社”搭班演出的《辕门斩子》为人称颂。1957年梅兰芳在兰州看刘易平演出,随团的许姬传著文称:刘先生的演出,与谭老(谭鑫培)“有异曲同工之妙”。1958年,他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赴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
    索力波 1906年生,山西省商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1943年参与编演平剧《逼上梁山》。抗日战争初期,任晋察冀军区公安局长、冀中军区参谋长。国共谈判时,任大同执行组组长。曾任六十六军参谋长及副军长,六十九军第一副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
    张季纯 1907年生,山西阳城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毕业,曾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赴延安后任西北剧社社长、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副校长、西北文工团团长、民众剧团副团长、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等职。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西北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在延安时期发表有词歌、剧作、论文等。秧歌剧《保卫和平》在《解放日报》连载。
    吕 骥 1909年生,湖南省湘潭人。早年参加革命,19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后,他为音乐系首任主任,同年7月与向隅、安波共同创作了延安第一部歌剧《农村曲》(李伯钊编剧)。1939年在音乐系发起成立了“中国民歌研究会”,开始有计划地采录、整理、研究边区民间音乐。建国后历任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张 庚 1911年生,湖南长沙人。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从事左翼戏剧运动,1938年初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出版戏剧理论专著《戏剧艺术引论》。1949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3年任中央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并任《戏剧报》主编。著作有《新歌剧论》《论戏曲表演现代生活》《戏曲艺术论》等。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周玉文 1914年生,辽宁沈阳人。7岁学艺,8岁登台演出。1932年同魔术表演艺术家周化一结婚,转战东北、河北、西北演出。1956年参加陕西魔术杂技团。她同周化一创作的《空中钓鱼》《隐身术》《炮打真人》等节目,久演不衰。古典杂技《罗圈变换》经她改编创新,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康正绪 1914年生。陕西省西安市人。16岁进正俗社学艺,工须生。从师于高天喜、党甘亭、刘立杰。21岁参加李正敏的正艺社演出。解放后进尚友社,成为该社主要须生演员。一生演出剧目100多本,代表剧目有《黑叮本》《辕门斩子》《草坡面理》《杀庙》等。
    李俊义 1915年生,陕西兴平人。自幼随叔父学艺,在兴平、宝鸡一带颇有名气。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木偶戏,深受欢迎,回国后参加长安木偶剧团(现陕西民间艺术剧院)。他技艺精湛,生、旦、净、丑运用自如,特别是表演的旦角,堪称陕西内杆木偶之绝。1956年获木偶戏会演二等奖,1981年参加全国木偶戏调演,表演的《斩秦英》《刘海打柴》《淤泥河》《周仁悔路》等,博得赞赏并被录制资料保存。
    李 纶 1916年生,山东省泰安县人。1937年底参加革命,1938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北安吴堡青训班、延安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后在鲁艺旧剧研究班八路军一二○师工作,1940年任延安鲁艺平剧研究团科长、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研究室研究员、代主任等职。1946年后任山东平剧实验剧团团长,东北京剧实验剧团团长。解放前创作的主要剧作有《赵家镇》(1930年)、《难民曲》(1943年)、《甩炸弹》《郑铁匠自新》(1943年)、《三打祝家庄》(合作)等。1949年后,任东北戏曲研究院院长、东北戏曲改进会主席、《戏曲新报》总编等。1952年后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理事等。1963年任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局临时党组书记、《河北文学戏剧增刊》(原名《戏剧战线》)主编。解放后的剧作有《明末之战》《赤壁之战》(合作)《唐太宗》等,“文化大革命”后任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河北省剧协主席、《河北戏剧》总编辑。后回文化部,继续创作剧本。
    周巍峙 1916年生,江苏省东台县人。1930年在申报馆图书资料部当练习生,1931年在申报图书画周刊部当秘书,后在邹韬奋主持的《生活日报》筹备处当文书,再任李公朴秘书,担任《读书生活》杂志助理编辑及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部主任,负责抗战和进步书刊出版工作。1935年至1937年,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其间写了《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起来,铁的兄弟》《今年是收复失地年》等歌曲,并为《国难记》《义勇军歌》《今年是收复失地年》等歌曲配上地方戏及民歌曲谱。曾在山西创办抗战音乐干部短期训练班及西安新生合唱队和新生口琴队等音乐组织。1938年7月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在西安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指挥及歌咏组长,组织全团同志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在西安许多学校、团体教歌,宣传团结抗日,同年9月在延安开始参加现代题材京剧的音乐改革工作,撰写了有关戏曲改革的文章,并获西北战地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荣誉奖章。11月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副主任,遂率团赴敌后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工作,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等职。1939年冬,在敌后首次指挥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1943年初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参议员。1944年4月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返回延安,同年冬获文教英雄一等奖。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助理员、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副团长、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长、戏剧音乐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文化部工作,1964年参加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演出和电影拍摄,并担任总指挥部领导工作,因此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奖。1975年10月任国务院出版局人民音乐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后,参加起草揭发“四人帮”在文艺方面的罪行材料。1977年起任文化部电影局核心小组组长,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代部长,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顾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聂耳全集》主编,《冼星海全集》主编。1984年担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创作、演出领导小组组长。担任文化部领导工作后,创作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歌曲。著有《文艺问题论集》。曾当选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长、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副主编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编。
    张玉堂 1916年生,祖籍天津,艺名张烧鸡,13岁拜师。他首次演出《六口人》,随后跟大哥张润兴学评书。19岁来到西安,说评书、相声。1950年被选为西北文代会代表,同年任西北曲艺改进会执行委员。1955年担任西安市实验曲艺团团长,1958年被评为省、市先进文艺工作者,同年参加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并任理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1979年平反,后任西安市曲艺团副团长、西安市政协委员。创作了50多篇相声作品,主要有《一贯害人道》《扫除文盲》《说台湾》《美国俘虏营》《天兰路上走一趟》(曾荣获陕西省创作一等奖)等。张玉堂的相声以说、表见长,吐字清晰,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逼真。1981年当选为西安市碑林区人民代表及区人大常委会委员。1984年被选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石 天 1916年生,山东省人。193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夏任山东省即墨中学美术教员,同年秋,带领十余学生流亡到西安,从事歌咏、演剧等文艺宣传。1939年3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后调鲁艺平剧研究团、延安平剧研究院、晋绥军区平剧院工作。创作的《红娘子》《从开封到洛阳》《北京四十天》(合作)等历史剧,在延安公演,当时被称为“闯王三部曲”。1949年成都解放后,任成都军管会戏剧电影科科长,1950年任西南军区京剧院研究室主任,1952年任副院长。先后改编上演《白蛇传》《碧玉簪》等传统剧目。后任中国京剧院四团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院院长、自治区文教厅副厅长、厅长、文化局长、自治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同年至1982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81年春,与姬崇恭、张宏勖合作,创作出新编历史剧《清宫恨》,1982年,改编现代京剧《将军志》,后任宁夏剧协名誉主席、宁夏人大常委等。
    黄俊耀 1917年生,陕西澄城人。早年演戏做抗日宣传,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演员、导演,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宣传处、剧务处、文艺处副处长。建国后任西北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剧协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曾创作、改编剧本10余种,其中《梁秋燕》誉满三秦,演遍全国,展演国外。《粮食》《女巡按》《曲江歌女》等剧影响甚大。
    寄 明 1917年出生在苏州城里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里,原名吴亚贞。16岁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后跟俄国教授学钢琴。抗日战争开始后从大西南辗转到延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林伯渠知她是钢琴演奏家,将她从延安中国女子大学调到鲁艺。她先后为二十多部电影作曲,其中有《英雄小八路》《平凡的事业》《李时珍》《金沙江畔》《鲁迅的故事》等。她的爱人瞿维,系钢琴演奏家、歌剧《白毛女》作曲之一。他们在延安的重大场合的共同演出中,把贝多芬、肖邦、韦伯、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 名曲介绍到延安。她创作了交响曲《黄土情》,编写了《祖国的春天——寄明少儿歌曲选》。
    乔新贤 1917年生,陕西长安人。1932年参加汉中易风社(后改为新汉社)学艺,半年后登台演戏,成为青年演员里的台柱子。1943年到扶风、三原、耀县、渭南、蔡家坡等地搭班演出,主唱须生。1951年从“猛进剧团”入三意社。他善扮贤士官吏,塑造各种性格的家人、仆从,如老曹夫、逊贤等,也成功地饰演了各色丑角人物,如《白玉楼》中的周刚、《玉堂春》中的老板、《游西湖》中的贾似道,称“秦腔大丑”。曾参加赴朝慰问演出、赴京汇报演出,先后获省级表演二等奖三次、红旗手称号、模范共产党员。当选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宋上华 1918年生,陕西长安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30年入陕西易俗社,工花旦。表演细腻柔和,善于刻画人物。代表剧目有《杀狗》《拷红》《吕四娘》《打金枝》等。1952年获全国戏曲会演二等奖,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一等奖,曾任易俗社导演,培养了萧若兰、全巧民等一批青年演员,陕甘晋皆有其门徒。
    徐 缓 1918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36年考入新京伪满洲映画协会(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电影演员,1947年参加北京中电三厂(现北京电影制片厂),1948年调上海中电二厂(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电影演员。1950年与韩兰根等在上海组织话剧团,1952年带团被苏州市接收,1956年带团来陕演出,被陕西省文化局接收。1957年随团到宝鸡,成立宝鸡市话剧团至今。她经过三个不同时代,塑造了许多难忘的人物形象。她在《清宫外史》中饰慈禧太后,报刊撰文赞扬。该剧演出274场,观众称其为“活慈禧”。1948年在上海参加演员大合作演出,她主演了《天桥》《青灯怨》《女大亨》等影片。宝鸡市话剧团、市政协、统战部、民盟、妇联等单位,在她从事舞台和银幕艺术50周年时,举行庆祝联欢会。
    张新华 1918年生,陕西长安人。1931年入正俗社,工文武生,尤擅武生,演出《快活林》中的武松、《摩天岭》中的薛仁贵、《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等,人称“铁人”“火蝎子”。文生戏以《西厢记》中的张君瑞、《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等饮誉艺坛。他曾以扮演《游龟山》中的田玉川荣获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三等奖。年逾60岁高龄还演出传统折子戏《黄鹤楼》和风流潇洒的小生张君瑞(《西厢记》)。
    陈素贞 1918年生,陕西富平人。拜孙延德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在杞县、开封等地演出。1937年与樊粹庭合作,演出《克敌荣归》《涤耻血》等新编豫剧。建国后,历任西安狮吼剧团、天津豫剧团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对豫剧唱腔、化妆有所创新。代表剧目有《三拂袖》《叶含嫣》《三上轿》《宇宙锋》等。
    杨令俗 1918年生,陕西长安人。10岁入易俗社9期科班学艺,初习小旦,后攻小生。曾受呼延鑫、封至模精心指导,后演正生、老生均有所创造。他多次获全省戏曲会演一等奖,三次进京献演,巡演十三省区,受到广泛好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后任易俗社顾问、市文联理事,挖掘、整理剧本,培养青年演员,演出新剧。他舞台作风严谨,唱腔古朴大方。代表剧目有《西厢记》《夺锦楼》《奇双会》等。
    袁多寿 1918年生,陕西省澄城县人,国家一级编剧。1930年在北平上大学时曾编写第一个秦腔剧本《簪影剑光》,后又写出《郑成功》等剧作。194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先后在省市教育部门任职。1949年参加革命,1953年任西北戏曲研究院专职编剧。他创作、改编的剧作有《宫之奇》《白蛇传》《游西湖》《蟠桃园》《雷锋》等32种,流行西北各地久唱不衰。系中国剧协会员。
    王东生 1918年生,陕西长安人。13岁随舅父学习硬弦,19岁入正俗社伴奏,后任正艺社李正敏先生司鼓、伴琴,后入封至模先生举办的戏曲专修班、建国社、新民社,曾为何振中、刘毓中等名家伴奏。1952年赴京参加全国戏曲会演,为苏育民演出的《打柴劝弟》伴奏,受到周总理赞赏。1953年参加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秦腔一队乐队队长,1958年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小提琴家在北京专程拜访他。他创作、伴奏的剧目约100多个,群众称他“老把式”“名琴师”。他对秦腔乐器进行大胆改革,并培养了一大批秦腔音乐演奏人才。
    张 雁 1918年生,陕西兴平人。1936年考入西安第二中学,西安事变后,他加入了张学良部队成立的“一二·一二”剧团。1938年考入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因路费所困,他的语文老师张寒晖尽力帮助得以成行,1942年毕业后加入中央青年剧社,后相继进入国立演员剧团、中央电影剧团和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观众演出公司。1947年在赵丹、秦怡主演的《遥远的爱》中扮演一名小宣传队员。先后在《断肠天涯》《街头巷尾》《淮上人家》《人在屋檐下》《火红的年代》《燎原》《平鹰坟》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80年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81年上映的《月亮湾的笑声》里饰主人翁江冒富,表演绝妙出色,遂成为中国影坛设金鸡奖以来的第一名男主角得主。
    谭 天 1919年生,四川省开县人,中共党员。1936年在万县师范组织读书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由党组织送往陕北公学、青训班艺术连学习。旋即上前线,历任第二战区政委、第三支队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中条孩子剧团团长。回延安后任青艺美术组长、《解放日报》和后来的重庆《新华日报》美术组员、延安儿童艺术学园美术教员。西南军大总校教育科长、文工团长、西南人艺艺术室副主任、西北联防军《部队画报》社副社长、鄂陕区部队艺校、四川省艺干校副校长。后为四川省群众艺术馆顾问。作品有歌词《奋起抵抗》《保卫延安立战功》,讽刺歌曲《不承情》,儿童歌词《树上喜鹊叫》,组歌《跳月场上庆丰收》,诗歌《镇川也有这一天》等百余篇。
    李石根 1919年生,西安市人。研究员。1943年就读于西北音乐学院,毕业后从事声乐工作。建国后任音协西北分会副主任、西安音协副主席。他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西安鼓乐等进行考察研究,编撰了《陕西鼓乐译谱汇编》《西安古曲集》《唐代乐舞史话》《隋唐燕乐述要》《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比较研究》等30多篇论文,并翻译古谱乐曲2000支(套)。近年来,编撰《西安鼓乐志》《西安鼓乐译谱总编》等。曾任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南音学会常务理事等。
    尚 若 1919年生,陕西永寿人。1938年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后任宝鸡地区文工团团长、省戏曲修审会秘书、省剧目工作室编辑组长,1980年调省艺术研究所。曾编写大型秦腔现代戏《觉悟》《解开疙瘩》,改编《玉堂春》《穆桂英》等剧本,创作《双元记》《风波斧》等剧目,有的被移植为外地剧种演出。
    林 丰 1919年生,湖北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影厂党委书记。国家一级导演。在影片《伤疤的故事》中任副导演。执导的影片有《草原风暴》《九龙滩》《屠夫状元》《花枪缘》等。执导的电视剧有《平静的山村》。曾参与改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有《卧龙镇》《六盘山》。创作了艺术纪录片《梨坪垦战场》文学剧本。
    贾 克 1919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南丰。9岁移居山西,16岁进入西北剧社演员训练班,改名贾艺光,演出海报更名贾克。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游击干部训练班,年底被保送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学习,1939年春,第一次反共高潮时,回到保安游击三支队任宣训股长。20世纪60年代初写出多幕话剧《风云突变》,被移植改编为戏曲。1940年起,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演员、导演、编剧。与田野合作了两幕话剧《模范公民》。1944年回延安,创作演出话剧《程贵之家》,独幕话剧《井田之死》《转变》《乡村小景》《支应》《妇女英雄》《抢收》《夜》《一个区长》《第九十九》《不幸的遭遇》《白洋》《好媳妇》《拥军》《牧羊姑娘》。其中《程贵之家》获边区文艺奖。导演了《雷雨》《复活》《李秀成之死》。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创作的独幕话剧《保卫合作社》《突围》,“七大”演出后,载于延安《新华日报》。土改后,与赵寻合作,创作演出的多幕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年,由此剧拍成同名电影。北平和平解放期间,任北平市管制委员会联络组长。后调任华北大学文艺工作第三团团长。建国后,调中央戏剧学院,任歌剧团副团长、戏剧创作室副主任。1952年参加北京组成的作家组去上海参加“五反”运动,其间创作了独幕话剧《大势所趋》《为了建设》和多幕话剧《女工》(后更名《四姐妹》)。1955年随中国音乐歌剧考察团赴苏联学习考察,回国后改编歌剧《不死的人》。1957年底全家落户太原。1958年任山西话剧团专职作家,当时赶写了大型话剧《帅旗飘飘》,长影拍成了电影。还创作有独幕话剧《习惯成自然》《引火烧身》《闹洞房》《井台会》,小歌剧《两个支书》。1964年随中国戏剧代表团出访民主德国和波兰,“文化大革命”中,遭不公正待遇,在隔离审查、挨批斗之余,他写出独幕剧《金凤高飞》。“四人帮”垮台后,合作写成多幕话剧《黄河魂》,进京演出获创作奖和演出奖。复出后,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剧作家。又写成多幕话剧《魔窟传奇》。有《贾克剧作选》出版。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作协委员,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山西剧协名誉主席,山西文联名誉主席。
    戴临风 1920年11月生,满族,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苇子峪镇人。1937年在武汉参加革命。1942年在延安边区艺术干部学校任教,同年10月调边区文协工作,后到西北文艺工作团任创作组长、研究室主任。在陕甘宁自卫战中立大功一次。1949年11月调中共西北局宣传部工作,1953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其间曾派往陕西渭南县任县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62年9月由中宣部调中央电视台任台副主任,1976年调任中央广播事业局总编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后又调回中央电视台负责领导台全面工作。1983年12月29日国务院任命他为中央电视台顾问,翌年代表中央电视台率团访问匈牙利、捷克国家电视台。1987年中央指令成立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他被指定为小组成员之一。曾任中国电影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等职。离休后任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的总监制,获广电部党组“老有所为”奖,被中央电视台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全国视协评为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
    董孝义 1920年生,陕西西安人。8岁随父学艺,练就木偶艺术的绝技表演。1952年在中苏友好活动月文艺晚会上,演出木偶剧《钉缸》《卖水》,博得观众喝彩。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荣获集体二等功。归国后,在政府资助下,建立了民间职业剧团。先后编导、演出百部木偶戏。他表演的《打李厥》《庞涓搜府》,成为赞赏不绝的保留剧目。他先后为中国木偶剧团和其他省市木偶团培养了20多名学生。曾任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顾问、中国剧协理事、陕西省政协委员。
    陈显远 1920年生,陕西城固县人。曾求学于汉中联合中学。1942年任村小学校长,后奉调入汉调桄桄剧团,改编创作历史和现代戏剧本60多个,其中出版10多个。《帝王珠》《宇宙峰》《孔雀胆》《破幽州》等长期为汉中戏迷称颂。1973年调汉中地区文管会,钻研历史典籍,著有《汉中地区名胜古迹》《汉中碑石》《汉中史迹杂考》。受聘为上海市大学生历史学会名誉顾问,陕西省文史馆馆员、省剧协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张 云 1920年生,陕西省洛川县人。共产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38年参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主演秦腔现代剧《回关东》一举轰动延安。抗日战争期间,在边区主演了几十部反映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现代戏及新编历史剧。1939年至1940年主演《好男儿》《那台刘》《五里坡》《有办法》等,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表扬。后在延安、富县等地主演了秦腔现代剧《抓破脸》和古典剧《打渔杀家》《伍员逃国》《回荆州》等,被称为“富县红”。1943年,主演秦腔《血泪仇》,成功地塑造了王仁厚舞台艺术形象,在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大会上获得甲等文教英雄称号。解放战争中,被编入西北第一野战军文工团,参加演出《保卫和平》《穷人恨》《三勇士》《见面》等,在西北战场首次祝捷大会上全团荣立集体一等功。1949年出席全国首届文代会,1951年参加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反映陕北人民斗争生活和爱情生活的电影故事片《陕北牧歌》,同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参加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后任西北戏曲学校校长,并编导剧目,发表了不少戏曲表演理论文章。
    鱼 讯 1920年生,陕西省白水县人,国家一级编剧,1937年人延安“抗大”学习,后调红二方面军战斗剧社当演员,1949年任西北艺术学校戏剧系主任兼实验团团长,次年任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1953年任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副局长,1955年任陕西省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之后,任省文化局领导小组成员、省文化局长、剧协陕西分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政协常委、文化组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等职。创作剧本有《水灾》《丰收》(合作)《陈铁茂报仇》《棉籽问题》《保卫延安》《女巡按》等,著有《戏剧概论》《斯坦尼表演体系教材》等。
    王槐蔚 1920年生,陕西韩城人。毕业于西北大学,学生时热爱戏曲,利用秦腔宣传抗日,在省二中教书时,组织师生业余剧团,宣传抗日爱国。1953年调省戏曲修改审定委员会任编审、组长。几十年来创作、改编秦腔剧本40多个,其中出版《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火焰驹》等17个剧本。
    王正秦 1920年生,陕西西安人。12岁学艺,长安剧团创造人之一。他文武生、丑、花脸均佳,尤以红脸关公享誉长安。1949年发起组建西安新民剧社,任社长,他在《梁秋燕》中扮演春生,获省戏曲会演优秀奖。1956年5月,他响应政府号召,率新民剧社支援长安。几十年扎根长安县为群众演出。1963年曾获西安市现代剧会演二等奖,多次被评为县积极分子、先进文化工作者。曾任县政协委员、常委、县人大常委。
    刘 炽 1921年生,陕西西安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曾任鲁艺音乐研究室研究生,东北文工团音乐部主任、东北鲁艺教员。建国后,历任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辽宁歌剧院副院长、 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中国歌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协第二届理事。作品有歌剧《塞北黄昏》《白毛女》(与人合作)、大合唱《祖国颂》、歌曲《翻身道情》《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新疆好》1954年获全国群众歌曲评选二等奖,《让我们荡起双桨》1978年获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创作评选一等奖。曾为西安五岳庙门鼓乐社笛手和西安东仓古乐社名誉社长。
    关鹤岩 1921年生,辽宁省开原县人,锡伯族。1942年到达延安,曾任西北文艺工作团演奏员和音乐创作员。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延安大学文艺系音乐教员,1949年任西北文化部音乐科副科长,同年10月创办《群众音乐》并任主编。1950年当选中国音协西北分会主任委员,1955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主席,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1958年国家委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波兰国际现代音乐节——华沙之秋。1961年任陕西乐团团长。1963年任陕西歌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1980年任陕西省音协主席。1983年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同年,作为中国音乐代表团团员去朝鲜平壤出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属世界音乐理事会召开的亚洲音乐论坛及专题讨论会。1984年任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音协第二、三、四届常务理事。多年来曾任省政协委员,省党代会及省人代会代表。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儿童歌曲《丢手绢》、独唱《走进村来不用问》《秦川谣》、齐唱《我们是革命后一代》、女声无伴奏合唱《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及混声合唱《延河照样流》。20世纪70年代整理改编《陕甘革命民歌五首》。80年代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主编。
    闵力生 1921年生,河南省信阳市人。1938年11月参加新四军游击队,1939年春在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五师八团留守处教导大队特区队(女子教导队)学习,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竹沟事变”前夕,她被组织派往国统区午信县参加午卫剧团,曾演出抗日剧目《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流亡三部曲》等。1940年5月到延安,同年6月入陕北公学学习马列主义。同年9月调西北文艺工作团,先后演出话剧《蜕变》《北京人》,歌剧《塞北黄昏》以及许多小型歌剧;在大生产运动中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宣传演出《妇纺》《一朵大红花》《做军鞋》等。1948年,随一野政治部给部队及农村群众宣传演出《白毛女》《兄妹开荒》等。全国解放后,调西安市文联、市文化局工作。1956年调西北电影院、市美术供应公司任经理。1962年调西安市儿童剧团任副团长。1965年调市文物局分管钟鼓楼保管所,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高登云 1921年生,陕西礼泉人。9岁入咸阳新贤社,习小生。三年毕业后能演30多出戏,在西安演出《打黄盖》,赢得满堂喝彩,观众称为“活周瑜”。解放后,加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团(后并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在《法门寺》《烈火扬州》《铡美案》《周仁回府》等几十出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1971年任教于剧院演员训练班,以7年时间,收集、整理和绘制了《秦腔脸谱》一册,计1000余帧,部分曾在报刊发表。
    王化南 1921年生,陕西合阳县人。线戏艺人,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他9岁随祖父学唱线戏,先学旦角,后改生净。曾从师名艺人六八儿、王孝前等。在陕西关中及山西晋南等地区享有盛名。他演唱的代表剧目有《吊打秦琼》《辕门斩子》《临潼山》等。1955年随合阳晨光线剧社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荣获表演一等奖。
    张茂才 1921年生,陕西泾阳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武昌艺专毕业,1950年在陕西省文联工作,后任省美术工作室创作组副组长、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办公室主任、省木偶剧团党支部书记和团长,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兼馆长。陕西民俗研究会副主席、美协陕西省分会常务理事、陕西国画院顾问。1954年在省美术创作室工作时,多次去凤翔考察木版年画,并发表了《凤翔木版年画调查》,引起美术界重视。1985年10月离休。他创作的《工厂之夜》《麦梢黄》等作品先后展出和发表。组织举办“陕西民间美术展”,在北京、南京、杭州、成都巡回展出。1982年他在民间美术普查中,发现了渭北拴马桩石刻,引起中外有关专家的重视。他撰写的《陕西是皮影戏的故乡》《陕西皮影戏的主要流派》《陕西皮影戏与皮影造型》等先后在《美术史记》《百花》《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
    赵毓平 1921年生,陕西户县人。幼年丧父,离家入秦钟社学戏,悟性高,记剧词远迈同侪。工秦腔衰派须生。1952年入陕西戏曲剧院,曾主演《打镇台》《辕门斩子》《铡美案》《探窑》等。庆祝建国十周年随团进京饰演《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名动京华,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接见。同秦腔名演员刘毓中、刘亘天、阎更平、乔新贤、苏育民等在福建前线同台演出。饰演《白玉瑱》中的尚志,德艺俱佳,备受梅兰芳先生器重,田汉先生曾著文赞述其艺术成就,晚年仍牢记周总理“你们这一代老艺人承担着承前启后培育新人”的嘱托,以多病之躯担任教练培养青年演员。
    常香玉 1923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生于河南省巩县一个叫董沟的小山村,她原姓张,名妙玲。父张茂堂,是豫剧西府调有名的花旦艺人,受其熏陶,她勤学苦练,9岁学戏,因旧俗鄙视女孩子学戏,张茂堂便将他拜给了常会庆(戏迷)做干女儿,遂将其名改为香(项)玉(羽)。1933年她拜葛燕庭为师,后又拜周海水为师。她上台演戏真真假假,下台做人堂堂正正。她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攻旦角,10岁登台,13岁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吸收融合豫东调、曲调、山西梆子、京剧等唱法,别创新腔。1938年4月她同父母、弟弟从开封逃难来到西安,应河南同乡会之约为西北中学演募捐戏,又为家乡修河坝义演。1942年应邀赴宝鸡演募捐戏,1944年6月3日在西安同陈宪章结为伉俪。后来夫妇合办起私立香玉豫剧学校。先后在兰州、酒泉演出,被誉为“豫剧皇后”。1949年10月她和剧团从酒泉回到兰州演出《秦雪梅吊孝》,当时贺龙、彭德怀看了演出。1950年2月,她同剧团回到西安。1951年夏,她发起由自己的民营剧社用义演收入捐献一架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她的决定得到中共西安市委和西安市政府及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大力支持。她的剧社义演从开封到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六个城市,长达半年,捐献金额15.2万余元(折合新币)。1952年2月,她率团返回西安。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终于捐成投入抗美援朝。从此,她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同年她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在北京同梅兰芳、周信芳等六位艺术家一起荣获最高“荣誉奖”。同时,她又参加了以宋庆龄、郭沫若为正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到维也纳出席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并在苏联、匈牙利访问演出。1953年随中国人民慰问团率剧社去朝鲜战场演出《花木兰》。1954年赴新疆演出慰问解放军指战员。1956年率剧社回郑州安家落户,其剧社改为河南豫剧一团,她任河南豫剧院院长。1978年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1982年任河南省文化厅顾问。1988年她年逾65岁,又亲率河南省豫剧一团及她一家祖孙三代到河南、陕西各地巡回演出,集资22万元,设立了“香玉杯”艺术奖。她演出的代表剧目有《花木兰》(已拍成影片)《拷红》《断桥》《人欢马叫》《红灯记》等。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陕西省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户县钟馗故里 世界八大奇迹馆 汤峪温泉大兴汤院遗址
常宁宫休闲山庄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 高西沟
凤凰湖景区 周至县厚畛子镇 药王故里景区
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 武功县武功镇 程家川自然风景区
西安广新园民族村 彬县大佛寺石窟博物馆 姜女祠
陕西省美食 更多
糖渍菠萝 喜欢就好
滋补美味养颜 花胶羊汤
糖渍菠萝 喜欢就好 滋补美味养颜 花胶
香辣爽口下饭菜 干 虫草花蒸鸡
视觉享受的画面 番 黄金面包布丁 家人
细腻香浓的鲜奶油蛋 给生活添滋味 惟妙
美丽传奇的美人菜 叮当猫的最爱点心
陕西省特产 更多
陕西蜜枣 大荔蜜枣 无核蜜枣[图]
陕西特产大礼盒[图]
陕西蜜枣 大荔蜜枣 陕西的旅游纪念品
陕西八大怪泥塑 LED灯皮影系列
陕西土特产品旅游纪 陕西工艺美术品
文物复制品和仿制品 陕西旅游纪念品
榆林地毯 蓝田玉雕
推荐信息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沈星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贺军
·李军朝
·穆海宏——国内走陵第一人
·80后剪纸艺术继承与发扬者——王宁
·记我省著名青年书法家石亮---三秦笔意写
·西安近现代人物——陈树藩
最新更新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名人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mingre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