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艺人培养主要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言传身教。建国后,五十年代末期,由县剧团分期分批招收学生,分成生、丑、净、旦几个行当和乐队,由剧团委托教练培养。先练基本工,边学习,边实践,再学演折子戏,一般三五年即可成长为演员。七十年代后,多采取艺校形式培养演出人员。1975年3月由县文教局解决经费和师资。成立县“五·七”大学文艺分校,设址凤翔县西街中学,学制三年,面向社会招生168人,开设演员班两个,器乐班一个。1977年2月,移至凤翔中学。1978年5月文艺分校撤销。1982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创办县文艺班,设址董家河乡枣子河原八〇一厂,聘请陕西省戏剧研究院任哲中、杨令俗为艺术顾问,招收学生54人,学制二年,设置文化、专业两门课程,1985年停办。1983年横水公社吕村大队、范家寨、公社、南指挥公社先后由集体或老艺人举办民间文艺班,每期三、五十人不等,聘请武功或唱腔有专长的爱好者为师,培养戏剧艺术人才,为专业剧团(本县、外县)和业余剧团输送演员。 建国前,凤翔县影响较大的演员有双田(孙富民)、甲和(魏甲和)、山水(王德民》、华启明等。孙富民拿手好戏颇多,在《黄鹤楼》中饰周瑜,人称“活周瑜”,在《太和城》中饰孙武,形象逼真,其“鞭扫灯花”,技艺超群。大净华启民的“夹鸡蛋簸米”,(两腋夹两只鸡蛋,双手兼端一簸箕黄米,从高台翻下,蛋不打,米不撒)堪称一绝。 建国后,县人民剧团的演员首推西府名须生贺振民,其唱、做、念、打均有独到之处,技艺称绝。红生吕明发出身梨园世家,五十年代曾扮演方腊,唱腔宽厚宏亮,表演泼辣,其“架子功”高人一筹,威武英俊,拿手好戏有《临潼山》(饰李渊)、《斩颜良》(饰关羽)、《逃国》(饰伍子胥)等。“哀派”须生段育民,身架苍劲稳健,情感深切挚热,唱腔既微带“沙音”,又清纯宏亮,《伐东吴》饰刘备,《苏武牧羊》饰苏武,《放饭》饰朱成登,《劈门卖画》饰杨茂林等艺术形象,均传颂于西府秦腔观众之中。须生彭毓中,擅长黑三绺,在《十道本》中扮演诸遂良,《详状》中扮演老院公,唱腔圆润、道白稳准,吐字清晰,做功正派,给观众以深沉的艺术影响。名丑王德民,从艺50多年,以滑稽的形象,幽默的做功,使人笑口常开。其拿手好戏《捉鹌鹑》,以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民间习俗,内容丰富多采,偶尔又杂以当地实事而久演不衰。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