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启 清同治时人,家住古路河老庵底村。自幼在东岭李成子班学艺,后买其全部戏箱,成立成顺班,演唱于竹林关、龙驹、山阳、商南等地。传五代,为县境线葫芦、皮影著名艺人。 陈尚奎 (艺名聂秃子)原系河南淅川二簧艺人。因生计迁炉道韩家沟,长期在丹凤、洛南等地搭班演戏。工花脸,善毛净,嗓音宏亮浑厚,身架魁伟。特长滚钉板,能赤身袒胸,在三寸长的铁钉板上翻滚。一次在武关街关帝庙演《当阳桥》,扮张飞,一出台连呼三声,三脚踩断三抉板,自此被称为“活张飞”。1951年他组织当地30多人成立炉道业余剧团。排演《芦花荡》、《破天门》、《下河东》等30多台戏。1954年农历八月,在桃坪演“破台戏”《八腊庙》,刚出台大吼一声即暴亡,享年71岁,身着剧装安葬。 银芽 又名梨芽(皆艺名,真名不详,男性旦角)。民国初年为商棣镇石振邦曲子戏班著名演员。因其色艺迷人,使不少青年女子为之倾倒。有次,一少妇在台下买凉粉,本想多要豆芽,不要醋,但因心想银芽而失口说:“多要银芽,不要胜(胜是蹩脚演员)。”又一少女在机上织布,其母在旁打筒,少女边织布边想银芽,遂脱口唱道:“紧织布,慢撂梭,心里想起银芽哥,想给银芽哥做双鞋,不知他四月八会来不来?”其母听之喝斥道:“你疯啦,嘴里胡哇哇的啥?”少女憨笑答道:“妈,妈!我没疯,我咋不说胜胜胡子生。” 陶贵三 竹林关张塬人。小名陶三女,艺名“十八岁半”(男性旦角),与师兄宋治福同拜石槽沟老艺人刘世田为师。民国十七年(1928)与宋治福组建花鼓戏“三女班”,并收刘全兴、毕占成为徒,遍演本境、商县、商南等地,对本县花鼓戏起了继往开来作用。 刘全兴、毕占成 均为竹林关茂树塬人,同拜陶贵三为师,刘工旦行,毕工丑行。常演出于商县、商南、山阳等地。因刘之旦行可与其师三女比美,遂有“四女”之称。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他俩均受聘于商洛剧团。经他俩导演的《回河南》、《夫妻观灯》,分别获得陕西省戏剧演出一、二等奖并赴京演出。 李贵荣 秦腔演员,丹凤茶房万家湾人。自幼在商县十大股戏班学艺,主工旦角,因万家湾盛产梅子,色味俱佳而其被称为“梅子红”(艺名)。1953年聘入商洛剧团任旦角教练。 吴继宽、吴继虞 为同胞兄弟,龙驹寨街人。1912年,拜姚正戏班之旦角瑞艺为师。以后,继宽又师从净角保林。继虞对生、丑、净、旦均有所习,尤以青衣花旦见长,以所演《二进宫》、《摸包》、《钓金龟》等著称。民国时期继虞曾应“天足会”邀请,编写时装戏《放脚》,兄弟共演,为妇女解放作宣传。解放后,应县文化馆之聘,组织业余剧团,排演了《黄花岗》、《清风亭》、《苦肉计》等,并改编移植了《十五贯》、《杨门女将》等,还配合土改、镇反、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创作过一些小戏,新编剧本除《草鞋鸣冤》保留外余均失传。 任泾虎 陕西省泾阳县人。1975年入丹凤剧团。工红生、小生,唱工、做工俱佳,尤以噪音浑厚、高昂为人称道。在古典戏《周仁回府》中饰周仁,对本省名家任哲中、李爱琴之长兼收并蓄,称誉商洛,名驰关中。在现代戏《八一风暴》中饰周恩来,亦深为观众称颂。后调入省戏曲剧院,曾主演《周仁回府》。 陈清林 丹凤县商镇麻池人。1951年入商洛文工团,1971年调来丹凤,曾任本县戏校校长。工丑,风趣自然,谐而不俗。1956年获陕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一等奖,演员二等奖。同年与王珍在北京合演《夫妻观灯》,为全国第一届音乐周献礼,一时蜚声京华。 鲁淑珍(女) 洛南县景村街人。1958年入洛南县剧团,1971年调来丹凤,曾任丹凤县剧团副团长,主演青衣,念、唱、做均佳,尤以能唱出秦腔秦调,乡音浓郁著。扮演《祝福》中的祥林嫂,以“铁嗓子”名噪一时。1989年,陕西省中年演员《农村杯》大赛获表演二等奖。 杨粉莲(女) 丹凤县龙驹镇丹江村人,现任丹凤县剧团副指导员。1971年入丹凤县剧团,后入西安音乐学院戏曲班进修,工正旦,以青衣著,嗓音甜润,为人称道,扮演《五典坡》之王宝钏、《善士亭》之孟氏、《红色娘子军》之吴清华等,均形象丰满感人。1987年获陕西省“西凤杯”大赛演员奖;1988年西北五省“公主杯”竞赛中获秦腔新秀奖。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