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敏:1915年3月1日,生于狄寨张李村。乳名世云,学名正堂,字艺华,艺名正敏,被广大秦腔爱好者一致赞誉为“秦腔正宗”,称其唱腔为“敏腔”,称其流派为“敏派”。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是:“悲中有愤,愤中藏刚,刚中见柔,柔中寓情,情中含巧,巧中出戏”。他的演唱方法是:虚实结合,巧妙运用,低处有音,高处有声,抑扬顿挫,四声分明,慢而不散,快而不赶。既以清脆、圆滑、细腻、严谨见长,又以华丽、饱满、朴实、深情出名。唱腔正派,决不卖弄。他创的腔,一旦形成,百唱如一,从不走样,达到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地步。梅兰芳誉李正敏为“西北的程砚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旧班主、大戏霸,遭受凌辱、批斗,身心交瘁,终于一病不起。1973年12月12日,李正敏先生含冤逝世,终年58岁。 毛金荣:乳名“金儿”,霸陵乡毛河湾村人,1895~1937年,著名须生。(详见人物篇) 于福庆:狄寨乡小康村人,1893~1954年,著名小生。(详见人物篇) 赵集兴:原名随江,狄寨乡狄寨街人,1922~1945年,著名小生。(详见人物篇) 和家彦:狄寨江村人,1898~1943年,著名须生。(详见人物篇) 郝彩凤:(女)新筑乡西坡村人,1940年生,国家一级演员。她刻画人物细腻,表演纯熟,唱腔优美,蜚声陕西秦腔界。先后演出30多个著名剧目。1982年,被命名为省劳动模范,选为省第五届人大代表。 陈尚华:男,1930年生,席王乡梁家街人。国家一级导演,从艺40多年,他执导的剧目共80多个。执导的《西安事变》被文化部评为一等奖,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 刘化鹏:男,生于1920年,新筑蓝家村人,西安市五一剧团演员,著名须生,省、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在50多个春秋的舞台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嗓音高昂洪亮,道白刚劲清越,功底坚实,作派T稳。在演出之余,他还曾导演过一些剧目,著名现代剧《三世仇》是他执导的,该剧获1964年西北五省(区)秦腔会演一等奖。 贺美丽:女,狄寨乡五坊村人,著名旦角演员,省、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戏路宽广,擅长现代剧,对历史传统剧也很拿手,既可以扮演温文尔雅的大家闺秀,又可以扮演个性泼辣,颇有心计的下层女性,闺阁旦、青衣旦、花旦、武旦、小旦都演得很出色。她是一个能文能武双栖式演员的典型。她的事迹于1987年被列入《秦中群芳录》,她的唱腔收录于《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 栗怀印:1939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栗家村,在长期的敲鼓艺术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质朴流利,两腕之力寓于柔和之中。经多年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1名卓有成就的鼓师。 凌光民:1923年生,狄寨乡金星村人。乳名新霁,小时家贫,13岁时入西安易俗社学戏。1938年,因连续顶替演出《青梅传》、《三滴血》、《软玉屏》三本戏而声名大振。先后演出大小本戏60余出。1959年全国戏曲会演,凌光民被选派随西北演出团工作,他把在京听到的京剧大师程砚秋的教诲和秦腔老艺人的经验结合起来,编成了“提顶松肩,气沉丹田,腰脊旋转,双目注远”的16字诀,又编制内角的几套文武组合架,并用“一、二、三、四”的节拍规范其举手投足。继而又编制外角架式,由于节奏明显,动作有序,因而好记好学。只需一周时间便可学会全部功法。西北各地的艺术团体,纷纷前往易俗社观摩、学习凌光民指导的练功。1956年,凌光民要求支援外地,经组织批准加入临潼剧团。创作演出的秦腔剧《胡家庄》获渭南地区会演二等奖。60年代,临潼、蓝田两县剧团合并后,凌光民排演的大型歌剧《江姐》,在渭南地区引起轰动。“文化大革命”中,凌光民被打成“牛鬼蛇神”。1976年,剧团恢复他导教职务,1979年,因病退休回家。 王韶之:1936年生,洪庆田王村人。自幼酷爱戏曲,先后在郊区、灞桥区文化馆任戏剧创作干部。1958~1987年,先后创作、改编现代戏和古装戏“神笛缘”、“山村记工员”、“杏花街头”、“席筒相亲”、“金嗖呐”、“墙头记新传”等30余出,其中发表、出版、演出15出。1981年以来,多次出席省、市文代会,被评为省、市文化先进工作者。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并被列入《中国民间名人录》。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