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魏丙 字汉卿。清代蒲城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历任山东利津、平原知县。清理积案,平反冤狱,颇有政绩,百姓安居乐业。 王师道(?~1852) 字勉斋。清代蒲城人。少时家贫失学,便徒步至京,找王鼎。王鼎留于翰林院,使其饱览群书。一年后,他深感不能适应世俗需要,学而无用,便在公卿大臣中相地看穴,居然事多奇验。由此名闻北京,登门求见者不绝。数年后,翰林院差使期满,改授河北长芦盐经历,后捐任江西建昌知县。未几,湖北崇阳起事,他防堵有功,加知州衔,又捐升道台衔。历任四川叙州知府,成绵道、川东道道台。病卒任中。他一生未考得任何功名,却官至道台。当时蒲城有考得翰林而任教职者常说:“翰林坐敦,白丁坐道,徒读死书,为圣贤笑!” 张瀛(?~1878) 字十州。清代苏坊姚古村东张堡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历任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御史,河南开封知府、河道,广东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卒赠内阁学士。光绪三年(1877),屈继仁率众杀死蒲城知县,焚毁衙署,巡抚谭延襄请他到省计议,拟派兵剿洗,众惧官军一到,玉石俱焚,人心惶惶。他劝止发兵,蒲城得以安宁。 张铎 字振之。清代荆姚镇东街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历任四川安岳、简州、温汀、巴县知县,重庆知府,川东道台。光绪二五年(1899),义和团聚义京津,提出“扶清灭洋”口号,霞庆也有外国领事馆与洋教堂,局势同样紧张。他妥善调解民教矛盾,保持重庆安定于远近纷乱之中。奉命裁决叙永厅(在今四川叙永县永宁河东)民教纠纷,维持了地方安定。 赵鼎五 今三合义龙村人。清道光十年(1871)进士,历任河南光山、叶县知县。有政绩。 窦光仪 字鸿陆。蒲城县人。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历任湖北石首与浙江嵊县知县。治嵊县水灾有政绩。告归后主讲尧山书院,参与编修《蒲城县新志》。 王廷鉽 字仲度。王菊人之父。清光绪甲午(1894)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多年以钦差大臣位赴各地主考选才。文采佳,善书法,能双手同时书写四种书体。45岁任黎平府知府,来上任即卒于北京寓中。 王廷鐈 又名鐈。王廷鉽之兄。幼时随父王莹(苏州知府)在苏州读书。清光绪辛卯(1891)举人,初任景山官学教习。后任河南滑县、沂阳、临颍知县。二十二年(1896)任开封府知府。子若濂,北京大学毕业后,跟随李仪祉兴修泾、渭、洛水利工程多年,曾任吴堡县县长。 刘煚廉(1874~1915) 字筌生。马湖乡人。清代庠生。为人刚正,能文善书。辛亥革命初与井勿幕关系密切,参加同盟会,参与组织西安健本学堂,并任教员。后奉井之命回家乡办团练,维护地方治安。民国2年(1913)创建马湖镇立达小学,兼任校长。4年(1915)增设高级部,改称为“马湖镇立达高等小学校”,有学生200名。同年阴历九月初二惨遭匪害,同乡李桐轩先生撰《大国民刘筌生为众流血记》以记其事。蓝田县牛兆濂先生作《教泽记》,学生冀鹤亭等建纪念碑,以记其功德。6年(1917),乡人呈请县政府批准,在校中设刘筌生祠。定于每年阴历九月初二为立达学校永久纪念日。 杨匝(?~1921) 字鼎臣,号鹤鸣。清代蒲城庠生。后加入同盟会,常以私财购革命书报,逢人宣传反清。与李仲特、常铭卿等人组织蒲城教育分会,秘密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随东路都督张伯英御清兵于潼关,民国4年(1915)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参加讨袁活动,被袁之心腹陆建章拘於大荔狱中,几遭不测。郭坚时任巡缉营长,营救其出狱。6年(1917)任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参谋。10年(1921)8月,闻郭坚遇害,呕血而死。 罗培兰(女)(1901~1926) 祖籍四川。民国5年(1916)在同州与杨虎城将军结婚。杨拯民、杨拯坤(周盼)之生母。极力支持杨虎城革命活动,并学会骑马、打枪,在孕中仍上前线慰问伤病员。15年(1926),在杨虎城率部抗击反动军阀刘镇华镇嵩军围攻西安之役中,不幸病逝。于右任亲书挽联:“是杨虎夫人,应习战马;为革命女子,等死沙场。”“有灵为我促杨虎;多难思君吊木兰。” 张廷芝(1885~1929) 字瑞卿。椿林乡护难村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回国后,被选为陕西省议会议员。陕西靖国军时,任总司令部谘议及第三路曹世英部参谋,兼代高陵县知事。民国8年(1919),北洋政府在上海召开南北和平会议,他代表靖国军出席、后任杨虎城军主任参谋。 唐嗣桐(1900~1935) 字子封。甜水井乡人。少时投笔从戎,入成都讲武堂。毕业后,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特务长。后被杨虎城保送黄埔军校学习。历任杨虎城创办的“三民军官学校”教练部主任,曹万顺军部少将政训处长,新编第一师岳西峰部副师长,十七路军总部少将参议,陕西省公安局局长,陕西警备师旅长。民国24年(1933),在陕南“围剿”红二十五军时,全军覆没,被俘,杀于长安县子午镇。 殷云山(?~1935) 蒲城人。任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24年(1935)11月,靖边县警卫连连长宋文耀与一中队队长金林,在沙洼叛变,他被捕。豪绅割断他的脚跟肌腱,解往宁条梁途中,他骂不绝口,被割下头颅,送与榆林井岳秀,悬挂城门示众。 吴可强(?~1937) 孙镇潘庄人。杭州航空学校毕业。民国26年(1937)抗战开始,驾驶飞机空战阵亡。 姬汇伯(1893~1951) 西头乡南寺庄人。又名定娃。早年加入杨虎城所立中秋会,后入杨虎城部民团,从士兵历升至国民军联军第十路第二师师长。民国14年(1925)在永丰镇创建永丰完全小学,聘刘敬斋为校长。15年(1926)4月,刘镇华兵临西安东关,他与冯钦哉两旅长率部队从渭北驰援,奋勇击退刘军前锋。16年(1927)随杨虎城北伐后,任中将参议。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蒲城县人民法院以恶霸罪判其10年徒刑,同年病死。 米森若(1890~1954) 字天林。甜水井乡渡米村人。行八,人称“八县长”。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陕。历任省议员,渭南县长,河南新野县长,西安留守办事处主任,富平县长。民国21年(1932),中共富平地下组织发动“驱米”运动,数万农民上县“交农”。农民包围县城,他被逼写出“豁免加征钱粮、浮摊款项”布告。事后,调任户县县长。29年(1940)因揭发蒲城县长王梦洲贪污被押,后经孙蔚如营救出狱。 赵庶钦(1922~1964) 东杨乡祥原村人。早年以小学教员为业,曾任保长、乡长等职,帮助地下党做过工作。1949年3月,在白水仓圣庙蒲城县干部训练班学习,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兴镇区长,县工商科副科长,县委常委,副县长等职。1964年与县长许尚志、县委副书记荆克斌等百余人被错定为“许、荆、赵地方主义反党集团”,悲愤至极,以死抗争,于8月29日凌晨自缢而亡,又被加上“叛徒”罪名。1979年平反昭雪。 李东林(1916~1968) 马湖乡马湖村人。天津南开中学毕业。1938年3月赴延安入抗大,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接受组织派遣入国民党军队做地下工作。1945年7月,辅佐刘威诚(中共地下党员)率十七师起义。后返回解放区,任解放军某部副团长。1955年任西北军区司令部动员处科长、处长。1960年授中校军衔。 刘广机(1906~1972) 永丰镇人。民国19年至26年(1930~1937),在杨虎城部队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团副等职。解放前与中共地下党人阎揆要、汪锋、吴伯畅、刘拓、许尚志、周至仁等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在1949年10月举行的蒲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7~10月,在第一届第三次和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和出席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先后出任县生产委员会主任和工商科科长等职。1954年后,调任陕西省茶叶公司副经理、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王振邦(1905~1975) 幼名润郎。贾曲乡怀德村人。行四,人称“怀德老四”。早年当兵,在韩子芳部任班长,后回乡,从事“非法”武装活动。民国35年(1946)10月,投奔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历任西北民主联军第六总队司令员,路东总队第六支队支队长,蒲城县大队大队长,游击于蒲城、白水、富平、铜川地区。37年(1948)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蒲城县新兴油坊经理,县盐务局局长,煤矿经理,粮食局副局长,面粉厂厂长等职。 卢昌春(1916~1975) 罕井镇人。毕业于同州第二师范,初在蒲城、渭南等地初小任教。民国32年(1943)7月经何志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高阳、罕井等地建立起党组织,发展党员20余名。35年(1946)秋,参与争取非法武装王玉成的工作。37年(1948)3月,任高阳区委书记兼区游击队队长、政治指导员,活动在蒲城、白水、铜川交界山区一带。1949年2月蒲城县临解放时游击队撤退,任蒲城县西工委副主任。蒲城解放后,历任高阳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县民政科科长,西北地质局、甘肃省地质局测量队行政科、秘书科科长,蒲城县副县长,渭南地区石棉制管厂筹建处负责人等职。1964年蒲城批判所谓“许、荆、赵地方主义反党集团”时,受到株连,1979年平反。 傅蔚然(1912~1976) 东陈傅家庄人。幼时家贫,乞讨度日,后加入人民解放军李先念部,任团政委。解放后任中共宁陕县委书记,安康地委书记,国棉三厂印染厂书记。 曹英(1920~1977) 东党乡人。民国25年(1936)参加红二方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指导员、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军政部副主任、师副政委、高级炮兵技术学校政治部副主任、高级军械学校政治部主任、炮兵工程学校政治部副主任、第五机械工业部第203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 鲁振之(1901~1981) 又名维。苏坊乡北姚村寨子人。民国15年(1926)初,在北京加入国民党。4月赴广州,入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返陕,先后任中共北姚小组组长、中共蒲城特别支部书记,在北姚、荆姚和县城创办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国共分裂后,脱离共产党。20年(1931)后,历任华县、白水、三原、沔县、泾阳、富平等县警察局局长和警佐。解放后,任蒲城县政协委员。 张云衢(1905~1982) 坡头乡安王魏家村人。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太原北方军官学校,在陕北任井岳秀部炮兵营营长。后升任八十六师五一六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率步骑4000余人,三次猛攻包头黄河南岸日伪军据点昭君坟,毙敌数百。后去印度接受美国间谍训练,加入中统特务组织,并加入国民党与三青团。回陕后任八十六师副师长。35年(1946)8月,解放军第一次围攻榆林,他奉命抵抗,双方死伤甚重。38年(1949),任八十六师代师长,随傅作义、邓宝珊起义于北平,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8年,定为右派分子,以反革命罪逮捕,判处无期徒刑。1975年在全国统一宽大释放国民党县、团以上人员时获释。1981年平反,任县政协委员,1982年4月任陕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