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图 张宏图(1928—1983),佳县人。1971年2月由蒲城县长调任中共澄城县委书记,1973年10月调任省贫协秘书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他在蒲城被打成“走资派”,关入“牛棚”。1968年5月,一部分干部群众得知他有被害的危险,夜间将他从县人委大院“牛棚”救出。来澄城后,他常以此事激励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对于公购粮和返销粮,中央早有指示,既购不销,既销不购,但往年常常是夏秋超额交售公购粮,受到表扬,冬春群众生活困难,又伸手向国家要返销粮,徒劳往返。1971年,他按照澄城当年的实际产量,没有完成地区要求的数字。 1972年,春耕大忙季节,地区“革委会”要澄城为石堡川水利上劳28000人,他认为水利是长期工程,不能贻误农时,澄城仅上劳不足4000人。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某,亲身来澄城坐阵,要县常委会立即作出上劳决定,并以去年澄城少交公购粮问题施加压力,常委会开至次日凌晨,仍无结果,空气越来越紧张。暂时休会后,他连夜写了一封长信,向省委反映情况。十余日后,《陕西日报》头版加按语:“领导走上第一线,劳力摆到第一线”全文发表了他的原信,支持大抓春耕生产,引起很大的震动。原县城街道,简陋僻塞,早不适应社会发展,但长期提不到议事日程。1972年冬,他经过周密考虑,提请县常委作出决定,带领干部群众,排除重重阻力,大干三个月,修通北起粮食局,南与澄合矿务局相接的一条径直的城区街道干线,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到澄城的一批西北局的干部,处境很困难。住大赵家河的连庆溥,见河上便桥被大水冲毁,群众行走不便,拿出自己积蓄的两千多元钱,重新修了一座便桥。有人利用此事大作文章,认为连庆溥这样做是“走资派用金钱收买民心,为自己树碑立传”。连庆溥受到开除党籍、留党察看的处分。张宏图对此非常气愤,说:“身处逆境,仍不忘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哪有这样的走资派。”以未经基层党组织通过为由,不予执行。又经过研究,将33名下放的西北局干部调县属单位工作,其中17人担任部局领导。 对“文化大革命”中澄城“二十人声明”牵连的干部,他置《陕西日报》的《三评》于不顾,逐人深入了解情况,认为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又将其中11人安排到领导岗位。于是,有人说他主持下的澄城县委是“藏污纳垢的黑窝子”。对此,他置之一笑。 他工作深入实际,又紧密结合政策,一般作报告讲话,不用秘书起稿,省委书记霍士廉来县检查工作,他只在笔记本上写了不足300字的提纲,而汇报时谈得十分生动具体。1972年县委工作会议,工作人员用两个多星期起草了一份两万多字的总结报告,他认为没有达到理论高度,又来不及另写,开会时,他只用自己写的一份简单的提纲,作了三四个小时的报告,大家听过以后,都认为上了一次生动的理论课。 他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去省地开会搭乘班车。从不提出对前来寻找他的亲友安排工作。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