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维桢 王维桢(1507—1556),明朝华州平定里(约在今下庙乡东部)人,字允宁,号槐野。 王维桢身高肤白,博学多才。少年时就广泛涉猎古文辞,为文疏宕爽朗,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检讨。以后累任翰林院修撰、署南京翰林院事、南京国子监祭酒。他在当时的文人中有一定名气,以博学强识著称。多次担任考官,号称得士多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参加《明会典》的续修。王维桢于文好司马迁,于诗好杜甫,终身所服膺效法的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他除著有许多诗文外,对李白、杜甫的诗作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其著作有《槐野先生存笥稿》、《李律七言颇解》、《杜律七言颇解》等。 王维桢虽然职掌文墨,却志在经世,关心边防兵备。他熟知各地关隘厄塞,备御疏密,不看地图,就能历历指陈。当时,北有蒙古威胁,东南有倭寇骚扰,他对此十分关注。嘉靖二十九年(1550)春,王维桢指出,大同、宣府(今河北省宣化)以东至山海关的防务空虚,应派一得力大臣在此防守。这年秋,蒙古军队果然从这一地区侵入北京近郊。蒙古军队撤走后,朝廷才在此特设一总督大臣。嘉靖三十年(1551)冬,王维桢署南京翰林院事。他认为南京控江海上游,为军事重地,应早加戒备,以防不虞。每遇外地官吏过往,就询问各地兵马钱谷之事,被人笑为迂腐。不久,倭寇即侵扰江浙一带,人们才知王维桢的先见之明。 王维桢自负有治理一方之才,但长期供奉翰林,不得其志。他性格刚直,常当面折人之过,小不如意,便使酒谩骂。然而交友始终不渝,待人诚意恳切。他在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即回乡探视母病,适逢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华州大地震,不幸遇难身亡。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