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郭蕴生 郭蕴生(1868—1930)名毓璋,字蕴生,忠王村(在今圣山乡)人。 他出身贫寒农家,但性聪敏,好读书。清光绪六年(1880),他12岁时,就考中秀才,人称“神童”。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在乡里设帐收徒。光绪十七年(1891),就读西安关中书院,未几,转入设在泾阳县的味经书院,从刘古愚学习。刘古愚是著名维新派教育家,他不仅讲授经史,也开设天文、算学、时务、地理等新学。郭蕴生在此寒窗苦读,目睹清朝积弱积贫,外患频仍,民不聊生的时局,乃追随刘先生深入研求古今中外兴亡之道,努力学习经世济民的实用学科,得到刘古愚的赞赏。 光绪二十年(1894),在西安考中全省第二名举人,次年回家乡主讲少华书院,因改革教育的意图得不到支持,而至西安教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代理巡抚端方家任家庭教师。次年关中大旱,饥馑严重,郭蕴生被邀为筹赈局委员,他建议开仓设粥厂,挽救了不少饥民性命。 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开封会试中考取进士。在赴试途中,写了《赴京日记》,对所见民情维艰、社会凋敝颇多感慨。会试中,清政府追捕具有革命思想的于右任,于闻讯逃走。其书童吴德被捉,出狱后生活无着,郭蕴生将吴收留照抚。会试后,郭蕴生被分发到浙江,路经湖北时,被湖广总督端方挽留,任湖北学务局总会计。因坚持财经规定,得罪了顶头上司,被诬告为“业务生疏,不能胜任”。继任总督的张之洞,查知真相,改派郭蕴生为汉阳兵工厂收支委员,兼管库司。该厂财务及仓库管理混乱,他清理帐目,检查仓库,废除外商回扣积弊,历时三个月,使帐项、库存一清如水,兵工厂负责人黎元洪大为叹服。以后,上峰拟派他去宝塔州收厘金,这是可以谋利的肥缺,但郭蕴生慨然拒绝说:“读书是为治国安邦,不是为赚钱”。 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之洞接见郭蕴生,称赞他“不染习俗,操守可信”。未几,出任湖北鄂城知县。该县梁子湖时涨时落,土地多有变迁。豪绅借机任意圈地,且不纳粮,贫苦农民失掉土地,仍要纳粮。郭蕴生对湖边土地进行丈量,决定有地的纳粮,无地的免征,并对无地农民进行安置。他还用地方税款,大力兴学,调离时,鄂城百姓一再挽留,夹道欢送。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湖北孝感知县,次年又任蕲州(今湖北蕲春)知州,皆能兴利除弊,秉公办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返回陕西。 1912年,任陕西农会会长。当局曾拟任他为陕西财政司司长,因郭蕴生不愿接受袁世凯的委任状而作罢。次年,在西北大学预科任教,1914年,被推举为陕西商会会长。对当道筹款,只限法令许可的,否则力争减免。1916年,陕西财政厅拟给食盐加价。他认为食盐为人民生活必需品,不能任意加价,据理使其收回成命。 1919年,任国会议员。在北京开会时,与他人共同提议免去北五省钱粮附加。提案通过后,陕西将附加田赋划归各县,作为公益事业或教育经费。郭蕴生觉得总算为地方做了件有益之事。在京期间,他还协助杨松轩为建立咸林中学募捐。 1920年,回陕后,仍任商会会长。冯玉祥在任陕西督军期间,曾请他讲《左传》、《易经》,并在调离时,将部分善后余款交给商会,作为公益事业之用。郭蕴生办起了通惠商业实践小学,教授算术、会计等课。1923年,他兼任《陕西通志》编纂。分纂田赋、差徭、厘税、经籍诸门。次年任陕西储才馆副馆长。1925年在北京参加“善后会议”。孙中山在京逝世后,曾参加吊唁孙中山的仪式。本年10月回陕,专心从事《陕西通志》的编纂。 1926年,刘镇华的镇嵩军围困西安,他主持商会会务,筹借军粮,资助守城,作了大量工作。西安解围以后,于右任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邀请郭蕴生出任陕西财政厅厅长,郭未予接受,旋任财务委员会委员,乃竭力赞助。 郭蕴生不喜奢华,生活俭朴,布衣粗食,唯好读书,手不释卷,著述颇多,有“关中名儒”之称。 1930年,病逝于西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