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民(?~?) 清末民初庄里镇人。幼年家贫,闯荡江湖,结交了些“刀客” 弟兄。光绪年间,入同州(大荔)梆子戏班学艺,转“乱弹”(秦腔),流浪于省东各县。性强心直,常抱打不平,遇豪霸无赖,舍死拼斗,因而保护了戏班。辛亥革命前,已成青衣名角。 民国元年(1912),受西安易俗社聘任教练。与陈雨农(德娃)、李云亭(麻子红)、呼延鑫(老甲子)、党甘亭(胎里红)等秦腔名角,荟萃一时,形成关中戏剧社中最强大的教练队伍。30余年中,招了13期学生,培养出600多名演员;不少人至今仍是西北各地的戏曲艺术骨干。他吸收外地的优长,采访观众的评论,聆听学生的体会,观察演员的特点,能拔高的尽量让其发挥,苗头不对的立时严加校正。月夜星晨,酷暑寒冬,旅途中,空袭下,不顾炮火连天,常常忍饥挨饿,严格执教。气极了骂,憋不住了拿板子打,完了,还是一字一句地教,一招一式地练。年年月月,日日夜夜,一个一个出台了,唱红了;新一班娃娃招进来了,又照样一板一眼,一拳一脚地教。就这样,他把毕生的心血精力,贡献给了他的几代学生、易俗社和秦腔戏曲艺术事业。 “民国十八年年馑,社里招了我们第九期学生娃,我从十岁进社门,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个院子。挨过赵先生的不少骂,不少板子,才得在今天的人民舞台上演到70岁,获得人民奖给我的无上荣誉。这,完全是赵先生的功劳。”这是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宋上华感激涕零的一段肺腑之言,也是赵杰民所有学生们的共同心声。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