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笃(1631~1692) 字子德,号天生。祖籍薛镇乡韩家村。先世为盐商,父映林,27岁殁,明末东林派学者冯从吾的私淑弟子。因笃三岁丧父,随寡母田氏依外祖父就读。11岁应县童生试,获冠军。稍长,游学关中。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潜心治经史诗文,绝意科举仕进。结交华阴王宏撰(山史)、周至李颙(二曲)、眉县李柏(雪木)、明宗室朱子斗弟兄和太原傅山(青主)等明末名流,论辩学理,切磋诗文,以“林下隐逸”,优游世外为标榜,避免与统治者接触。清顺治十五年(1658)前后,泾(川)固(原)道尹清苑(河北省)人陈大年聘为家庭教师。从丘原(内蒙古河套平原)至雁门,前后9年。康熙二年(1663),在代州(雁门)与反清复明活动家、思想家、学者顾亭林(炎武)订交。在代州东、五台山北、滹沱河上游地方,共同经营“民屯”垦荒。康熙七年(1668),顾亭林因文字狱牵连,在济南入狱,在朱彝尊、颜广敏和李因笃的一力营救下,顾被囚7个月便获释。康熙十三年(1674),富平县知事郭传芳(字九芝,大同人),原与傅青主、李因笃相交极密。此际,以讲学宏教名义,相邀李二曲来富平。随后,李雪木、傅青主、王山史、顾亭林等,都曾先后来富平,参与辩析学术理论,阐发各自观点,讲学质疑,诗文唱和的学术活动。被誉为“关学大兴”的盛会,震动关中,影响及于京都、江南。 康熙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儒科”。李因笃应征进京,次年应试及格,授官检讨。因母老,上疏陈情37次,坚乞归养,才得回家。当时他与李二曲、王山史、三原孙豹人,被王渔洋(士禛)誉为“卓然自挺于颓俗之表”,不受清廷笼络的“关中四君子”。 他能诗,格律严谨,意味醇深。《受祺堂诗集》刊出后,风行一时。他一生著述很多,现保存有《广韵正》4卷、《汉诗评》10卷、《受祺堂诗集》35卷、《受祺堂文集》15卷和《续刻受祺堂文集》。
编辑:秦人
|